把錢用在“刀刃上”
“中央要求大幅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對我們貧困縣來說是極其不利的。比如我們縣收入規模較小,財力僅能維持人員支出,社會公益事業及基礎設施建設大多都是依靠上級專項轉移支付來解決的。國家在落實這項政策時,應按區域區分不同政策,要有針對貧困縣繼續給予傾斜照顧的政策”。這是中部地區某國家級貧困縣負責同志對本刊記者所說的“心裡話”,代表了不少基層單位對於專項轉移支付調減的顧慮。
“該保留的還是要保留,不能一刀切”,熊文釗說,比如國家關於貧困、邊疆、民族地區的特殊扶貧資金,以及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專項救助資金,等等。“在科學設置專項轉移支付的同時,要充分預估改革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汪玉凱說,把大幅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寫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說明中央已經下決心要大力推進改革。接下來,各部委要認真清理不必要的專項轉移支付,減少項目與資金審批,真正放手、放權,不要讓部門利益成為改革的阻力。
從各地方的角度來講,在承接專項轉移支付的項目審批和資金分配時,也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專項轉移支付的使用結構。“有了自主權,更要注意專項資金如何分配,如何發揮最大效益,如何不被擠佔和挪用”,汪玉凱說。
“此時要警惕省區集權的問題”,熊文釗說,我國的一些省區非常大,有的相當於一個歐洲國家的地域面積和人口數量。有“自主權”之后,如何在省區內統籌考慮專項轉移支付的項目和資金,又是一個新課題。“一個需要把握的原則是,要把資金投入的重心下移至市縣一級,以激發地方活力,把錢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熊文釗說。
不可回避的是,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的監督問題,並不會隨著其數量的調減和權限的下放而化解。因此,建立一個對專項資金的使用去向、使用效率的監督制度仍十分重要。“專項轉移支付的公開透明,要更多地依靠各級人大發揮質詢與監督功能,同時也要引入公眾和媒體參與監督”,竹立家認為,“監督要創新、要做實,否則公共資金仍然時刻面臨風險”。
同時,轉移支付制度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影響因素復雜的系統工程。需以法律形式加以規范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調控作用。“目前我國還沒有‘轉移支付法’,建議相關立法應提上日程,以法律形式將轉移支付的原則、形式、目標等規定下來”。熊文釗說,“以專項轉移支付改革為切入口,我們需要更加細致地研究央地財權事權的類型劃分,在科學化、法制化的基礎上,通盤規劃、分步實施﹔在建立監督機制的基礎上,上下聯動、一體化地保証這項改革順利推進。”□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楊琳秦亞洲陳剛
聲音
2013年3月8日,財政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主任戴柏華接受中國政府網、新華網聯合訪談,解讀《關於201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時表示:
2012年,中央財政積極採取措施,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優化轉移支付結構。一是嚴格規范新設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從源頭上控制專項轉移支付數額。二是整合歸並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對用途相似、性質相同的專項轉移支付進行整合,減少專項轉移支付的項目,統籌資金使用。三是將具有一般性轉移支付性質的專項轉移支付調整為一般性轉移支付,按照公式法方式進行分配,按一般性轉移支付方式管理。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清理歸並部分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推動政府間事權劃分和法律法規考核機制等相關領域改革,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以更好地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區域協調發展。(記者 楊琳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