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中国的反腐战线拉得太长。纪委的战线外扩得越来越大,由专门的监督机关到办案机关,再到纠风部门,又到执法检查部门等,离党内监察机关这一职能越来越远。因此要缩短战线,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制度反腐专家李永忠认为,近期中纪委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旨在严肃整治纪律,整合反腐力量,反对部门特权,维护中央权威,并恢复公信力。
“反腐败体制是决定能不能控制和战胜腐败很重要的一个要素,这关涉反腐败机构是否真正有效运作。”2012年12月,在中纪委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建明教授坦言,“大众的反腐参与只是辅助作用,关键还是在于反腐机构的专业和有效运作。”
任建明建议,反腐体制的改革应当“纵向垂直、横向整合”——纵向就是保留中央和省两级机构,省以下都垂直,目的就是实现独立,从而立竿见影;横向就是整合分布在多个系统,条块、层级分割的反腐部门和力量,改变资源分散、交叉、重叠的状况,以此改变反腐败不利的态势。
也有专家建议,应当进一步改革现行的反腐机制,让反腐程序更加公开透明,让反腐制度更加科学有效。中国政法大学郎佩娟教授认为,在反腐工作流程上,更应该把握程序正当和公正。“首先是反腐程序的公开,其次是要有当事人的参与和申辩,最后是程序效力。而且,公开可以更细化,每个步骤都可公开,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合法权益,就应该尽可能地公开,并且应该为公众提供一个可以跟踪查询的机制。”
直面舆情:回应民众反腐关切
自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广场”的时代,也是一个“个体麦克风”的时代,更是一个“敬畏真相”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政府部门应对舆情的快慢直接关系到公信力形象。
民众举报应该得到更积极的官方回应,这是激发民众参政热情、切实构建“官民互动”格局的必由之路。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制度反腐专家李永忠建议:无论纪委或党委、政府,回应民众反腐举报都要秉持“三要三不要”的态度。第一,要疏导,不要阻挠。疏导就能实现网络反腐的有序,阻挠必然产生民怨、民愤。第二,要回应,不要回避。积极及时回应,能使民心可用,上下同欲;一旦回避,你就成了聋子、瞎子,不可能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反腐之战。第三,要引导,不要强行领导。引导可顺势而为,强行领导就会把网络这个平台扭曲甚至堵塞了。“网络是平等的虚拟世界,这里不相信权力,不通行行政命令,不能以权服人。只相信客观事实,谁有理有据就信服谁,所以要耐心引导,以道理事实服人。”
长期致力于反腐败研究的党建专家、《求是》杂志社黄苇町研究员则表示,对收到的举报线索,包括了解到的网络曝光事件,纪检监察部门开展调查、司法机关侦查取证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举报人应当对此具备一定的耐心,不能以偏概全,片面地认为“线索会被截留”。同时,反腐败职能部门则应当在不影响事件调查、案件侦查取证的前提下,充分保障举报人的知情权,及时向举报者反馈更多的相关信息,及时通过网络等媒体公布调查结果、办案进展情况,从而提升官方反腐的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