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快捷,易促成“官方作为”
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网民数量约5.6亿,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互联网及手机3G技术的普及,为“非主流反腐”的活跃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在人民网“2013年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反腐倡廉”的分项调查显示:68%的网民愿意通过网络曝光的方式参与反腐。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成言教授认为:“很多网民之所以选择网络反腐,是不想举报后被动地等待有关部门去查办,而是希望自己掌握反腐的主动权,借助网络平台,以舆论压力促使官方在反腐败上更有所作为。”实践已经证明,新媒体平台的公开性、透明性、快捷性、广泛性已经彰显了舆论的巨大威力,而这种威力是任何部门乃至官员都无法回避的。
“以互联网络作为平台的民间反腐,可以说是一种公开举报,它给予负有监督责任的部门以巨大的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尹韵公研究员认为,“按传统的举报方式,反腐部门是否进行了查处、结果怎样,举报人都不清楚。通过网络反腐,监督部门在舆论压力下要时时作出反应,民众能及时了解到案情进展情况。”
2012年11月20日,有关重庆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接受性贿赂的文章和视频截图在网上出现不久,相关内容迅速发酵、蔓延。据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统计,最高峰时该事件相关信息在新浪微博上多达1 348 438条,在腾讯微博上有483 000条,在搜狐微博上有39 307条。
随着舆论的雪球越滚越大,包括新华社在内的诸多传统媒体也纷纷介入。在舆论的漩涡中,22日14时,重庆市相关部门做出回应:“目前已初步确定疑似官员不雅视频非PS。”23日11时,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发布微博称,经重庆市纪委调查核实,雷政富被免职,并对其立案调查。有网友称,雷政富是“被秒杀的区委书记”。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彭雪峰律师阐释了他的一个观察结论:“去年以来,凡是引起广泛关注的网络反腐事件,官方基本都会在两至四天内给出回应。”有研究者发现,网络上的“非主流反腐”大致呈现这样一个基本规律:网络举报——舆论聚焦——官方介入——查实处理。显而易见,“非主流反腐”之所以在反腐败斗争中很夺人眼球,与公众热切期待的官方回应“效率”直接相关。
尽情宣泄,以感受“情绪共振”
“官员腐败是民众最不满意的社会问题之一。”《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俊秀副研究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群体性怨恨”是当前诸多热点事件背后的民众情绪基础,而贪污腐败则是民众不满情绪的三大指向之一。
据报道,国家预防腐败局官方网站由于访问量过大,曾多次出现瘫痪。最高人民检察院举报网站在2009年网址更新首日也一度陷入瘫痪。而近些年出现的没有任何官方背景的民间反腐网站,也赢得了每天数以万计的点击率。这些现象都折射出民众监督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腐败现象的焦灼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