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体心理中,人们都有一种要表现社会正义感的需求,”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善鸿教授指出,“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人们更容易淋漓尽致地进行这种需求的宣泄。然而,这也容易成为一把双刃剑,走向极端就会演变成一种精神层面的群体暴力行为。虚拟社会的民间力量在这里容易失去理性,对社会构成巨大的伤害。”
针对“非主流反腐”当中呈现的社会心态,有学者提出了“激情反腐”的概念。意思是说,在反腐败的舆论场中,基于对腐败的深切憎恨,复仇式、群体式的反腐呼声和行动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激情主导一切——诸多参与者在表达、发泄对腐败的痛感时,无形中推动了反腐进程。
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认为:“并不是所有举报人都出于正义感,其中一些举报人是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产生利益冲突而选择网上举报,这一点令人深思。”
吸引围观,靠舆论“借力自保”
反腐败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那些势单力薄的举报者要摘下腐败分子的乌纱帽,甚至将他们绳之以法,这就决定了反腐败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对于举报材料石沉大海、无人问津,更加令人恐惧和担忧的是,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事件时有发生。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资料显示,约有70%的举报人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其中,各类“隐性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因其手段“合法”、行为隐蔽,往往难以界定,举报人一直处于法律救济的“死角”。
2009年3月,《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一篇文章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评出的10个反腐名人,其中9人遭到打击报复。现在的越级上访现象,也说明举报受理机制方面存在问题。很多举报得不到有效回应,甚至经过层层转批后回到被举报单位,出现被举报人拿着举报信找举报人谈话的尴尬局面。”
纵观“非主流反腐”的成功案例,因具备戏剧性、冲击性、曲折性等要素,往往能够以非常态的吸引力形成“围观效应”。引发围观的意义不仅在于引起官方重视,迅速查办腐败官员,同样希望通过引起公众的注意,令被举报者惮于舆论不敢肆意报复。
今年1月下旬,雷政富事件的爆料人朱瑞峰在感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微博向社会发出关注呼吁,并向北京警方寻求庇护。有评论指出:“朱瑞峰这个令雷政富们咬牙切齿的眼中钉之所以目前还算平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太受关注了,没人敢轻易动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