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輪驅動”: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
由於轉移支付制度建立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初期,不可避免地帶有濃郁的計劃經濟的色彩,回避了體制中存在的一些深層的矛盾。尤其是在各級政府事權與財權未理順的情況下,造成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分配權力與支出責任不相匹配。而專項轉移比重過大,成為一種應急機制,演變為解決熱點問題、覆蓋廣泛的救助性資金。這些深層次問題應當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包括財政體制改革來加以解決。
湖南省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員反映,如果說1994年前,建立分稅制主要解決地方尤其是經濟大省財政收入“割據”苗頭的問題,那麼,現在完善分稅制則應主要是解決部門“專權”的問題。“關鍵是中央要下決心。中國這麼大,中央部委知道哪個縣最需要支持什麼?應該盡可能讓地方尤其是縣一級有更多的整合資金的能力。當然權責對等,基層應對資金使用負責。”
基層干部呼吁,應該把適合地方管理的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審批和資金分配工作下放給地方政府,使地方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因地制宜地決定項目的規劃、設計和資金分配。
國務院今年5月13日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動員部署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工作。李克強總理強調,把政府工作重點轉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他指出:國務院部門管得過多過細了,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各級政府要按照各自的事權分級管理,尤其是涉及改善民生的具體事項,要盡可能實行就地管理,不能什麼事都到北京來批。
李克強要求,要充分發揮好地方政府貼近基層的優勢,從有利於地方政府更好履職的要求出發,把一些確需審批但由地方實施更方便有效的投資審批事項,以及量大面廣的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堅決下放給地方。事權調整必然涉及財權,必須加快推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
“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毋庸諱言,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是一些部門的特權,沒有專項轉移支付的審批權力,有關部門的權力和地位就會被削弱。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朝才認為,完成減少專項轉移支付的任務,必須要中央和國務院牽頭,下定決心,因為這會觸動部門的核心利益,等於把部門的利益進行調整,“減少部門利益,本身就是一種改革,也是一種割肉”。
自主權下放到省級后,如何在省區內統籌考慮專項轉移支付的項目和資金,將是一個新課題。有人甚至建議,把資金投入的重心進一步下移至市縣一級。
然而,不管是下放到省、下放到市,仍會產生“跑省錢進”、“跑市錢進”等新問題。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基礎理論室副主任韓鳳芹表示,要真正落實中央提出的“減少、合並、下放”,最根本的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沒有政府職能的轉變,減下去、放下去基本是不可能的,不僅如此,一旦遇到突發事件或重大政策的調整,專項轉移支付的種類還有進一步增加的可能性。
因此,要遏制“跑部錢進”、“跑省錢進”等風氣,各級政府都亟待繼續轉變職能,逐步弱化財政分配職能,從一些具體繁瑣的財政專項資金的層層審批中解脫出來。
新一屆中央政府成立以來,簡政放權動作頻頻,取消和下放了133項行政審批事項。解決轉移支付問題的對策建議也被納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的大背景中通盤考慮。
國務院下決心較大幅度減少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將適合地方管理的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審批和資金分配工作下放地方,為地方政府更好履行職能提供財力保障。同時,有權必有責,地方政府要切實負起統籌資金使用的責任,把錢用到中央要求的方向上來,用到科學發展上來。
開弓沒有回頭箭,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的新一輪簡政放權改革顯然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智慧”。(記者 張濤 郭遠明 王勉 段羨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