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
還有一些干部,對於“橫向”“縱向”各種吃請樂此不疲,他們的“酒桌辦事”,主要目的是“拉幫結派,跑要帽子”。
“老實干部進步難,正常干部流動難,一線干部出頭難。”江蘇淮安一名鄉鎮干部說,基層干部壓力大、責任重,但提拔機會很少,正常情況下很難納入領導視野,所以有的人就想各種辦法接近領導,最有效的方式當然是喝酒。基層干部中流傳著這樣的段子,“能喝半斤喝八兩,這樣的干部要培養﹔能喝八兩喝一斤,這樣的干部樹典型。”
有的地方選人用人機制不夠公開透明,公款吃喝歪風背后,是干部選拔的不正之風。有基層干部說,當前干部選拔中,感覺有的就是提拔了“酒肉朋友”,提拔了“小圈子”裡的人。對干部來說,機遇很重要,一晃可能機會就錯過了,自然會利用吃喝送禮這樣的“平台”維護一些關系,在關鍵時候“互相關照”。
另一名基層干部說,當前干部考核與選拔的導向仍以領導意見為主,下級佔的權重不高,群眾所佔分量更小。如果這種局面不打破,酒桌就是一條拉圈子、要帽子的“捷徑”。
劉獻認為,當前干部選拔中的民主測評推薦,范圍很小,造成了少數人從少數人中選干部。吃飯喝酒成了溝通渠道,很多在公眾場合不能說的話,酒桌上都可以說,說了雖然不算數,但意思都已經到了。
酒瓶子還連著印把子
另有一些吃請,雖然未必用了公款,卻同樣浪費社會財富,侵蝕黨風政風。
受訪基層干部和企業家說,近年來國家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了一些審批事項,縮短了部分辦事流程,但各部門權力壟斷、層層審批的格局未變,群眾辦事依然要靠“吃飯開道,喝酒提速”。
江蘇一家經營實木櫥櫃出口的企業總經理說,去年他計劃在當地工業園區蓋一座廠房,一打聽全部手續辦下來要蓋22個章,如果材料齊全,蓋每個章要7∼15天。但實際耗時遠遠不止。比如他找供電部門簽字,領導不是開會就是出差,多方打點后拖了半個月才辦完。“我是當地民盟成員,人頭熟,跑了4個多月蓋完了章,一個朋友沒這麼幸運,跑了一年多才辦完所有建房手續。”
酒瓶子還連著印把子,中間有一條權力尋租鏈條。“原來的審批變成核准,再變成備案,看起來放權了,但收費並沒減少。”上海一家民營物流公司董事長說,現在很多部門不是直接收費,而是通過服務外包。有的部門指定相關企業或公司提供服務,比如白蟻防治、消防安全等,“合不合格沒人管,隻要交了高額服務費,就能通過審核。”
這種“酒桌辦事”,背后是正常辦事流程阻塞,實際是行政權力濫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表示,現在有一些中介專門替地方政府和企業跑項目、要經費,並從中間抽成,已形成灰色產業鏈。對於一小部分人來說,也許很“合算”,但全社會成本呈幾何級數增加。
“不僅是干部作風問題,更是滋生腐敗的土壤。”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呂艷濱說,“酒桌辦事”背后是權力之手伸得過長,財政、國土、建設等部門擁有行政審批權和大量財政資金,縣鄉一級為獲得資金和項目,往往採用吃飯喝酒送禮等方式。企業就更不用說了。
“如果不從制度上約束行政權力,公款吃喝即便風頭被遏制,也隨時可能卷土重來,最終損害的是政府公信力。”呂艷濱說。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