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吃大喝是負擔,沒有吃喝有壓力”
除了跑項目、要資金“必須吃喝”外,一些干部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風氣多年積累,形成了一定的心理慣性,吃喝既被當作工作方式,也被認為是感情交流渠道。“大吃大喝是負擔,沒有吃喝有壓力。”
記者走訪發現,多數干部認為中央號召“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以來,喝酒少了,身體好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也有少數干部對飯局減少表示憂慮,害怕“淡了感情”,被“圈子”邊緣化。
廣西一名縣委書記說,以前整天都有人張羅吃飯喝酒,有時候確實感覺要不斷請人和被人請,自己才有“存在感”。
桂林一名鄉鎮干部說,在官場上,飯局是衡量干部地位和能力的重要標志。天天有飯局,說明這個干部能量大、關系廣,往往會被領導評價為“能力強”,受重用。如果一個干部沒有飯局,說明他沒什麼關系,往往被貼上“不合群”的標簽,很難被領導看中提拔。
這名鄉鎮干部說:“現在飯局的負擔少了,但心裡的負擔反而重了,交友圈子越來越小,今后怎麼在官場上‘混’?”
還有一些基層干部坦言,他們衷心擁護“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但中國是人情社會,請客吃飯由來已久,親兄弟間還要請吃飯,何況是來了客人。“正常的公務接待還是需要的,我們反對的是奢侈的大吃大喝。”
但各種接待之間的界限,往往模糊。有學者指出,政府官員的“優勢”,部分體現在能夠運用公款吃喝,可以混淆私人宴請和公務接待,可以小吃小喝也可以大吃大喝。這種優越感經年累月,演變成為一種潛在的官場文化。
“干部怕吃喝又怕沒吃喝,背后是扭曲的價值觀。”西安交通大學廉政研究所副所長李景平說,有的干部和群眾把公款吃喝當作擺譜、有面子的表現,實際上不是滿足食欲,而是滿足心理,深層次是文化因素,是積弊多年的潛規則。
浦東干部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副院長劉獻指出,吃喝之風實際上是傳統文化心態與市場經濟交換機制,滲透到黨內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來,導致請客送禮庸俗文化在干部中愈演愈烈,再反過來影響社會風氣。
“部分干部對於吃喝的‘心癮’,已經是遏制當前吃喝歪風的‘文化性障礙’。”劉獻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