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反腐倡廉

中國青年報:“尚在調查”不要成為“爛尾”的序曲

鄧海建
2013年03月26日08:3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新華社就2月的熱點新聞進行追蹤調查,其中,連霍高速義昌大橋爆炸垮塌事件的責任認定結果未出,案件尚在積壓﹔李某某涉嫌輪奸案尚未進入檢方起訴階段﹔山西洪洞水庫壩體坍塌事件群眾損失正在賠付。其他熱點事件同樣都在“調查中”。(新華網3月25日)

都說“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中國”。有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 5.7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網民只是公民的另一個“馬甲”,網絡關注說白了就是輿論監督的“新衣”。提到網絡或輿論監督,我們總會想起周老虎、周久耕,想起那些因為“圍觀”而被掘出的真相、被推進的事件,以為隨手轉發或激情跟帖就會形成磅礡的輿論壓力,進而倒逼體制、機制走到公平正義的軌道上來。事實果真如此嗎?

年初,不少媒體都盤點過一些著名的“爛尾新聞”,即那些地方處理熱點事件“表態多,后續跟進少﹔道歉多,問責整改少﹔調查多,真相公布少”的事件。面對這些棘手問題,地方部門“不想查,不敢查,不願查”,就算迫於網絡壓力,表了態、道了歉,甚至罷免了責任人職務,也只是一種“消極應付”,並非意在解決問題,而是暫時平息民意“怒火”。一旦公眾視線轉移,下文也就不了了之。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舊的不去,新的又來。雖然信息公開條例撬開了“無可奉告”的嘴巴,但諸多公共事件,但凡涉及權力責任,虎頭蛇尾已是司空見慣。有的永遠是“正在調查處理”,有的是調查著、調查著,就沒了消息。譬如上海市有關方面在“問題校服”出現后,對全市的校服情況進行了專項清理整頓,但對於群眾關心的有關歐霞時裝公司的調查處理情況,以及“問題校服”到底被檢查出多少,迄今成謎﹔又譬如李某某涉嫌輪奸案,記者3月25日從北京市檢察機關獲悉,目前李某某等人涉嫌輪奸案在經過批捕程序后已退回公安機關,這個案件尚未交由檢方進入審查起訴階段﹔再譬如,2月初,遼寧省丹東東港市被曝出群眾集體感染丙肝事件,群眾有關給予經濟賠償或補償的要求,目前並沒有得到當地政府的答復和回應,網民關注的對東港市分管副市長的問責問題,也杳無消息……

要不是媒體隔三差五還惦記著,“圍觀”或“關注”的力量早已成為過去時。

這當然不能怪罪於網民或輿論監督,隻不過再次証明了兩個常識:一者,網絡監督再怎麼轟轟烈烈,終歸只是公共監督的一部分,不可能僭越制度或法律的效力。更重要的是,網絡監督本身確實存在多重“不靠譜性”,譬如碎片化解讀、非理性盲從、難以善始善終等,別指望網絡監督能解決權力監督中的所有問題。二者,公共事件懸而未決,說到底還是權力與“籠子”的問題,指望“圍觀”引發高層領導關注、從而自上而下地個體化地解決問題,還是難以避免類似事件翻版發生,譬如礦難等。公共事件最終隻有落實到制度層面,才有可被推演、復制、期待的價值。

有些事情,你希望它快點,卻遲遲難有定論﹔有些問題,你希望它慢點,卻早早蓋棺論定。時間與效率,有時就是個態度問題。等到“圍觀者”精疲力竭、哄然散去,“尚在調查”的說辭,會否華麗麗地成為“爛尾”序曲?

(責編:李源、姚奕)

更多關於 反腐倡廉頻道 的新聞
· 最高檢職務犯罪預防廳副廳長:強化制度建設,扎緊權力的籠子
· 海南萬寧一村干部合伙貪污挪用救災款被判刑
· 檢察日報:“火箭提拔”,給個理由先
· 隱性福利拷問:公務員為何而“仕”
· 河南潢川拍照引燃林地公職人員被停職
· “鐘山清風”杯全國廉政微博大賽啟動
· 27歲副縣長引關注 “習慣性質疑”曝干部選拔任命機制短板
· 檢察日報:反對特權濫用,從接受聽証開始
· 零容忍:“一分錢”的腐敗也是腐敗
· 廣東佛山:“富豪官員”被免職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