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日新闻:
记者今天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获悉,今年上海共有94家市级部门要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的预算,比去年增加了4家。
解说:
尽管很多地方都对外公布了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但这种公开是否是全面可靠,令公众感到满意的呢?本月初,上海财经大学公布省级政府部门三公经费透明度特别评估,他们的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17个公开了三公经费,而对于已经公开的省份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刘小兵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有的省公开的蛮好,有的省份只有一两个部门公开了,(各省三公经费公开)参差不齐。
解说:
刘小兵是这次评估课题组的牵头人之一,他们在各省份的政府部门中选择了办公厅、财政厅、发改委等30个单位作为评估对象。刘小兵表示,一些部门公开的数据真实性并不乐观。
刘小兵:
公开的这些单位里面,绝大部分单位都说没有出国考察费用,甚至连一些热门的商务委这种部门都没有出国考察费。还有一些那种数据有点太低的感觉,低得有点不太容易能够解释工作的开展。总之,这些数据现在看下来的,真实性还是有待考察的。
解说:
而通过评估,课题组也发现,公开的信息存在缺失,担心这样的公开会令成效大打折扣。
刘小兵:
你公开一下,我这个部门去年的三公经费决算是500万,用于业务招待是500万,这500万到底是什么概念,有多少人,是人均多少,业务有多少,要公开一些相关的数据,我才能够判断你是合理还是不合理。
记者:
如果所有账目都公开出来,您觉得现在对于政府来说是不是有难度呢?
刘小兵:
从技术上来讲没有任何难度,关键就是愿意不愿意、敢不敢的问题。
白岩松:
面对公款的大吃大喝,现在真像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这种喊打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包括道德上,但是进入到应该第二阶段这种对公款吃喝的这种约束的时候,或许我们应该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是不是吃两千就该打,吃五百就不该打。另外还有一个,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处罚,有没有相关细则。你花钱请别人吃也许是不应该,但是别人花巨款请你吃,又该怎么去界定。一系列的问号都应该成为第二阶段约束公款吃喝的重要因素。
我们继续连线汪教授。刚才已经说了,接下来要探讨这个问题,您怎么思考,在进入到第二阶段的这种约束公款吃喝的时候,您怎么看待如何进入制度化的这种约束?
汪玉凯:
中央“八项规定”产生重大影响,带了非常好的头,最高层做起以后影响很大。但是长期来讲,我认为必须从制度层面来思考问题,如果没有稳定的制度、有约束的制度,大家能够执行的制度的话,我想公款吃喝风有可能还是会回潮的,危险性还是存在的。
从制度层面来讲,我觉得至少有这样几个问题,一个是我们要有制度,而且制度要有细化措施,国外之所以能把这种东西管得比较好,有很具体操作的规程,而且出了问题以后,可以有纠错的手段,我现在还是大而化之,原则性定性的描绘。
白岩松:
是不是从某种角度,如果一个好的规定没有细则的话,其实才容易出现反弹和回潮?
汪玉凯:
对,没有纠错手段是不能持久的,所以从制度层面,我们既要考虑到,内外两个层面,从外部来讲,要加强三公消费的公开,让社会公众来监督,而且三公消费的公开要细化,包括总经费多少,接待多少,规模多少。从内部来讲,就是要加强纪检监察审计,以及人大,这几个主体的监督,而且定期向这些结构进行报告,发现问题以后,我们要及时地来纠错,甚至加大对纪检监察处罚的力度,这样我们吃喝分才有可能慢慢走向常态、理性这样的过程。
白岩松:
非常感谢汪教授给我们带来的解读。其实在汪教授的解读当中,重点要强调的是制度对这种公款吃喝的约束,而在制度过程中又格外强调的是细节性的条款,只有有了细节性的条款才好执行,外界也才好监督。举一个例子,公款消费一定要开发票,不管开几张,但是总理已经说了,今年陆续实施县级的这种三公经费公开和透明,这样的话大家好监督了。另外一方面,其实大家也没有必要担心,我们的担心就是对公款吃喝一种非常好的约束力,想要很好地制止这种公款吃喝,不能靠我们光动嘴,恨得牙根痒痒,也不能靠动手暗访,更重要的是要动脑子,有好的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