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小金库”顽症
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加大处罚和追责力度,加强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以多种手段措施建立起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是中央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契机。”近日,权威人士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中认为,“小金库”问题,不仅造成国家财富的流失、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而且诱发和滋生腐败现象,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截至2011年11月底,三年来全国纳入治理范围的110多万个单位共发现小金库60722个,涉及金额315.86亿元,责任追究10429人,建立和完善了一批管理制度,纠正违规资金235.23亿元,其余的违规资金正在纠正之中。日前,中央纪委副书记兼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玉良评价说,三年来的持续治理,让小金库问题易发多发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目前,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下属企业、社会团体“小金库”重点检查,发现一些单位仍然存在设立“小金库”的问题,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违规方式具有多样性、隐蔽性,涉及金额逐渐加大,行政事业单位下属企业、社会团体成为‘小金库’问题高发地区”。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强调,关键是要加快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用阳光手段治疗“小金库”顽症,“在现阶段变得尤为迫切。”
三个新“症状”
其一,虚列支出套取资金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权威人士解释说,近年来,随着预算、账户、票据管理的不断加强,将收入(资金)直接存放在账外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少数单位采取更加隐蔽的方式,通过虚开正规发票甚至使用假发票套取资金。虚列支出套取资金问题呈上升趋势,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是现阶段“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
比如,虚列会议费、培训费等,逃避预算、内控指标的控制;虚列办公用品、宣传、资料等办公费用,实为办理购物卡或购买礼品,用于公关或发放福利。“如无举报或到资金往来单位核对,常规的检查手段很难发现。”在其经历的检查中,虚列支出套取资金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将预算资金以“会议费”、“培训费”等名义转入宾馆、培训中心,设立“小金库”陆续用于接待、礼品等支出。
其二,利用关联、下属单位资金体外循环。以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将下属、关联单位上缴的管理费、租金、资产占用费、上缴利润等各种资金收入直接纳入账外核算,现在则主要采取收支相抵、账外结算、返还报销等方式直接在下属、关联单位列支、报销相关费用,不收或少收资金。这部分收支未纳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在附属单位账簿凭证上则显示的是其自身支出。“这种方式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关联或下属单位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流通的重要渠道。”他说。
其三,账外资产仍然存在。他介绍说,2009年以来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非常重视对账外资产的审查处理。账外资产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历史遗留问题。在党政机关清理下属企业、企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对一些账外公司、固定资产、清算收益清理不彻底,形成账外资产。二是资产费用化。部分单位为规避固定资产指标、政府采购的控制,直接使用费用科目采购固定资产。三是将固定资产纳入下属单位管理,即固定资产收益用于弥补下属单位经费不足。行政事业单位将固定资产委托下属服务中心、物业公司核算管理并直接获取资产收益的情况比较普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