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紀委推薦“陸氏義門”家風:兄弟六人皆才俊【3】

2016年04月27日08:5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專家觀點

宮哲兵:陸九淵對家訓的傳承與踐行

南宋時期,江西金溪縣陸九淵的家庭,代有名儒,家庭和睦,人才輩出,財貿興旺,被旌表為“義門”。陸氏家訓也聞名古今,部分內容如下:

聽,聽,聽,勞我以生天理定,若還懶惰必飢寒,莫到飢寒方怨命,虛空自有神明聽!

聽,聽,聽,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貪多折人壽,經營太甚違天命!聽,聽,聽!

聽,聽,聽,好將孝悌酬身命,更將勤儉答天心,莫把妄思損真性!聽,聽,聽,早猛省!

在陸九淵的哲學思想和一生實踐中可以看出不少陸氏家訓的影子。

宋明理學的天理是指自然法則與人倫綱常,這是孔子、孟子開創的儒家信仰與理想。天理的主要內容是“仁義禮智”的天人合一觀。這一儒家信仰經過荀子、董仲舒、韓愈、柳宗元、程頤、程顥等儒家學者的道統,傳到了朱熹、陸九淵等南宋理學家的心中。

宋代理學家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陸九淵繼承了天理的信仰,但反對消滅人欲,而主張調控人欲。春秋時告子說:“食色性也”。朱熹等大儒批判這些基本“人欲”,陸九淵則認為正常的食色之欲是合理的。

但是人欲不能過度,比如家訓中所言“酒肉貪多”,“經營太甚”的腐化行為,陸九淵是反對的。陸九淵死后,朱熹稱“可惜死了告子”,可見陸九淵與朱熹的不同思路。

有了天理信仰,就要有實現信仰的相應思想與勤勞的作為。陸氏家訓指出:“好將孝悌酬身命,更將勤儉答天心,莫把妄思損真性!聽,聽,聽,早猛省!”

堅持仁義禮智與孝悌的思想,付出勤勞勤儉的作為,對於實現人的天理信仰是極為重要的。“妄思”是違反天理的錯誤思想,“懶惰”與“貪多”是違反天理的作為,走上這條危險道路的人要“早猛省”。

陸九淵一生為實現信仰而勤勞工作。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教學,教人“發明本心”,強調“義利之辨”,他說:“人唯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主張“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指出“為人當軒昂奮發,莫恁地沉埋在卑陋凡下處”,最終成為了一個具有堅定信仰,以天下為己任的理學家。

陸九淵晚年參政到荊門任知軍,他言傳身教,清廉賢明,曾親領全家大小與學生參加修筑城牆與官舍的義務勞動,成為當時長官“勤政”的榜樣。(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宮哲兵)

許懷林:家規家訓哺育“陸氏義門”

南宋時期各地有不少獲得朝廷旌表的“義門”世家,江州德安陳氏、撫州金溪陸氏、婺州浦江鄭氏是其中的著名家族。他們都有家訓族規,借以增強家族聚居凝聚力。古人創作的家訓族規,是中華傳統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對我們后輩為人處世有教化意義。金溪陸氏“義門”以儒學傳家,思想教化的內容和形式獨特,很有研究和解讀的必要。

唐宋時代興起的財產共有大家族,是在社會動亂的特定環境中出現。鑒於戰亂流離,民眾選擇兄弟團聚的生活形式,骨肉親戚自保,對抗盜寇侵擾。依靠小農業的耕作生產,大致上自給自足,度過歲月。兄弟子侄不分開,既有血緣親情濃厚一面,又有日常爭吵糾紛一面,故而待人接物、倫理道義的說教決不可少。家訓族規應運而生。

金溪陸氏的家世,陸九淵給五哥陸九齡寫的《行狀》中有記載:上溯第八代陸希聲是唐昭宗宰相,希聲的孫子陸德遷在五代末從江蘇遷到金溪。陸德遷的第四子陸有程,是九淵的高祖,“博學,於書無所不觀”。曾祖陸演,“能世其業”。父親陸賀,“究心典籍,見於躬行,酌先儒冠、婚、喪、祭之禮行於家,家道之整,著聞州裡。”可見金溪陸氏是官宦后裔,以儒學傳家,在南宋初期,制定了家法,把大家族治理得很整肅。陸家這時開了藥店,亦農亦商,由大兒子九思總管家務,老二九敘掌管藥店,老三九皋為家塾教授,陸賀晚年安樂無憂。

陸賀的家法在兒子手上進一步完善起來。陸九思寫《家問》“訓飭其子孫”,“不以不得科第為病,而深以不識禮義為憂”。第四子陸九韶再次修訂,寫了《家制·居家正本制用篇》,強調居家必先“正本”,“本”就是“孝悌忠信”,“人之愛子,但當教之以孝弟忠信。明父子、君臣、夫婦、昆弟、朋友之節,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制用”,指居家理財,“凡家有田疇足以贍給者,亦當量入以為出”,“隨資產之多寡,制用度之豐儉。合用萬錢者,用萬錢,不謂之侈。合用百錢者,用百錢,不謂之吝。”既講做人的道德要求,又遵循道義原則談經費開支,思想說教和生活實際結合,虛實並舉,這在古代家訓中頗具特色,對后世有很大影響。乾隆年間的江西巡撫陳宏謀認為金溪陸氏是治家的一個榜樣,把陸九韶的《家制·居家正本制用篇》收入自己編的《訓俗遺規》,刊印流傳。

陸氏家法的全本原貌不見記載。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披露了部分內容:陸家“累世義居。一人最長者為家長,一家之事聽命焉。逐年選差子弟分任家事,或主田疇,或主租稅,或主出納,或主廚爨,或主賓客。公堂之田僅足供一歲之食,家人計口打飯,自辦蔬肉,不合食。私房婢仆,各自供給,許以米附炊。每清曉,附炊之米交至掌廚爨者,置歷交收。飯熟,按歷給散。……子弟有過,家長會眾子弟責而訓之。不改,則撻之。終不改,度不可容,則告於官,屏之遠方。

晨揖,擊鼓三疊,子弟一人唱雲:聽聽聽,勞我以生天理定。若還懶惰必飢寒,莫到飢寒方怨命。虛空自有神明聽。

又唱雲:聽聽聽,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貪多折人壽,經營太甚違天命。定定定。

又唱雲:聽聽聽,好將孝悌酬身命。更將勤儉答天心,莫把妄思損真性。定定定,早猛省。

食后會茶,擊磬三聲,子弟一人唱雲:凡聞聲,須有省,照自心,察前境,若方馳騖速回光,悟得昨非由一頃,昔人五觀一時領。”

由此看出,陸家的規矩嚴格,管理井然有序,生活事務均按制度辦理。

訓戒之辭更是富有特色,值得玩味。第一段,“勞我以生天理定”四句,告誡莫懶惰,若要溫飽必須勞作,把勤勞的合理性提升為“天理”,否定飢寒為命中注定,有積極意義﹔第二段,“衣食生身天付定”三句,對貪酒肉、“經營太甚”的貪婪行為發出警告,有教育作用﹔第三段,“好將孝悌酬身命”三句,把孝悌、勤儉作為家族和睦團聚的要訣﹔最后一段,“凡聞聲須有省”五句,是小結性的訓誡。早猛省、照自心、悟得昨非由一頃,都是強調主觀覺悟。

傳承儒學文化、篤行仁義道德的陸家子弟各有建樹,尤其是陸九淵倡導“心學”思想,貢獻尤大。他告訴學生說:“吾家合族而食,每輪差子弟掌庫三年,某適當其職,所學大進,這方是‘執事敬’。” 把管理錢糧當作踐行儒學道理來做,通過家務實踐深化理論思考。他把深耕細作經驗上升為理論認識,賦予普遍性意義,“論及士人專事速化不根之文”弊病問題,便取此為喻,“蓋深耕易耨之法如此,凡事獨不然乎!”

陸九淵注重發揚主觀能動性,反復強調做人志向要遠大,常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與人同耳”﹔“教小兒,須發其自重之意”﹔“不可自暴、自棄、自屈”﹔“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腳跟,學人言語”﹔“人不可以自棄,義不可以少忘”。他主張“明實理”的目的是“做實事”,“聖人教人只是就人日用處開端”。他贊揚金溪縣城內出心力捐貨財修街道的人,“此真為善為公,而出於其心之正者也。有是心者,豈得不翕然相應而助成之乎”。

陸九淵在白鹿洞書院講學,直率地辨析義利。他說:“今世以科舉為時尚,士人汩沒於此而不能自拔”,讀聖賢之書,而“志之所向,則有與聖賢背而馳者矣。推而上之,則又惟官資崇卑,祿廩厚薄是計,豈能悉心力於國事民隱”!必須“專志乎義而日勉”,才能使平日之學不違背聖人,“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職,勤其事,心乎國,心乎民,而不為身計。”當時朱熹感到這些論說“切中學者隱微深痼之病”。

陸九淵主張的修身要領,也體現在他自己身上。他任荊門軍知軍僅一年有余,竭盡心力做實事。他遵循道義,順乎人情,創修城牆,革除商稅征收之弊,解決軍士飢寒之憂,年關以講學代替打醮,宣傳孝悌人倫,化解民事糾紛等等,大顯躬行之效。

金溪陸氏家訓及其治家成效,是寶貴的精神遺產,在今天仍有緊切的借鑒意義。不論社會如何變化,經濟技術發達到何等程度,教育后代、治理家庭、服務社會三者,始終是考驗人生的大課題,恪守道義、奉行孝悌、報效國家,永遠是需要繼承並光大的優良傳統。(江西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許懷林)

吳定安:純懿孝友 清白傳家

金溪陸氏家族自覺實踐儒家倫理文化,形成一套以“家國同構”理念為基礎的同居、共財、聚食的治家制度,受到朝廷旌表,封為“陸氏義門”。

南宋學者包恢總結陸氏家風是“世世師聖人,人人知理義,純懿孝友,清白傳家”,“其治家之制,大綱有正本制用四編,小紀有家規18條,本末具舉,大小無遺。且為歌寓警戒之機,三代威儀盡在於此。”直到清代,學者王謨還認為“青田(即陸氏)家道整肅,以禮治家,……凡聖賢之道最切於人倫日用處皆身體力行,自孝悌始,修身齊家,孝親敬長,忠君信友,淳和門閭,……貴至將相而不驕,貧為匹夫而不諂。”

當我們認真考察陸氏這些“大綱”“小紀”之后,也不得不深受感染,其說理之深刻,要求之具體,態度之慈藹,用心之良苦,雖數百年之后,亦令人動容。其鮮明的特色我們且從如下兩處觀察,即可有所領悟和收益。

一、在古代,科舉制是士人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重要途徑,人們趨之若鹜。而陸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卻教導子孫:“讀書當教之以孝悌忠信,通曉大義……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但世人不知務此,惟教以科舉之業,志在薦舉登科,難莫難於此。”

又說:“一家之事實在安寧和睦,其道在孝悌謙遜”,強調重仁義而輕名利,教誡子孫曰:“智者賢者必行孝悌、本仁義,如此則眾所尊仰,雖簞瓢陋巷固以自樂,而人不敢以貧賤輕之﹔非賢非智者則慕爵位、貪財利,然心中未必通曉義理,雖衣青紫懷金玉,亦無以自樂,而人莫不鄙賤之。”

此等教誨,娓娓而談,入情入理,打動人心。大儒朱熹在為陸九淵大哥九思所著《家問》(也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作跋時說:“《家問》所以訓飭其子孫者,不以不得科第為病,而深以不識禮義為憂。”陸家的這種見識,實質是不以社會地位的高低、財富的多寡論人,發自內心的教人崇德向善,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充滿社會正能量。同姓氏的另一名人陸游(略晚於陸九淵,南宋紹興人,與九思之子陸煥之友善)有詩曰:“但使鄉閭稱善士,布衣未必愧公卿”,也就是這一精神的反映。

二、歷代文人學士對陸九韶的“為歌寓警”都頗為推崇,南宋廬陵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詳為記載,明代浦江鄭氏把這種家訓形式繼承下來,只是改用了更適合他們自己的歌詞。金溪陸譜稱此歌為《梭山公每日清晨警眾歌》,歌詞通俗淺白,易記易誦。它貼近生活,貼近人性,對最普通的民眾傳遞了正確的行為規范和處世原則,根本精神是儒家理學進德修身的基本要義,是家規家法的精煉表述,都可具體做到。它教人一是不能懶惰,二是不能貪圖酒肉享受,三是要有敬畏之心,心存孝悌,不要妄思損真性。應該說這都是做人的初心和底線。(江西省金溪縣文物管理所原所長 吳定安)

陸小春:知行合一 堂堂正正做人

陸氏家規家訓,維持了陸氏家族二百多年合灶吃飯,尤其是培育了“象山先生”陸九淵成為一代“心學”宗師。知行合一,清清白白為官,堂堂正正為人,在他身上得到了生動體現。

象山先生一生致力於講學育人,他指出“人不可不學,猶魚之不可無水”,“學能變化氣質”,但反對死讀書,讀死書,倡導悠游而學,“讀書不必窮索,平易讀之,識其可識者,久將自明,毋恥不知”,力倡“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提出了以德養學“尊德性”的育人途徑。他強調讀書不能以“得官”為目的,“程文之外,另有學問﹔科場之外,另有人生”。學習的動機要純正,目的要高尚,否則,一個心術邪惡的人知識再廣也做不好一個人。

象山先生不僅言傳,更重身教,他帶領學生篳路藍縷地創建了象山精舍,並常與學生一起游歷山水。他認為“知”的目的在於“行”,知行要合一。“要常踐道,踐道則精明,一不踐道,便不精明,便失之落節”。隻有“行”,人的道德修養水平才能有所長進,良好的品質才能產生。

象山先生一生的追求便是“堂堂正正做人”。他認為“宇宙之間,如此廣闊,吾身立於其中,須大做一個人”。為人當改過遷善,“人皆可為堯舜”。於是,他說人要減欲,剝落洗心。“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則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則心之存者必多……欲去,則心自存矣!”他認為做人德性第一,“人不可無恥,人而無恥,果何為人哉?”象山先生為人極力倡導正能量。當時金溪縣令蘇郁發動縣裡大善人捐錢修路,他知道后大為贊賞,提筆寫下“為善為公,心之正也,為惡為私,心之邪也,為善為公,則有和諧輯睦之風,是之謂福……”他大力倡導公利,反對私心,他在白鹿洞書院“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講演,令聽者當場涕流,朱熹聽了也感覺汗出。

象山先生一生為官時間不長,但就是在這短暫的為官生涯裡,是他“知行合一,清清白白為官,堂堂正正為人”的生動詮釋。公元1191年,象山先生就任荊門知軍。正是在短短一年三個多月的荊門任上,象山先生嘔心瀝血,“嚴防務”“建保伍”“重法治”“除弊風”“罷三引”“蠲銅錢”“勤視農”“堵北泄”,形成了“政清弊絕,民風純厚”的局面,累死在任上,創下了“荊門八政”的功績,為世人欽佩。當時丞相周必大贊道“荊門之政,如古循吏,躬行之效至矣!”。

斯人已逝,風范長存。如今“規行”“矩步”匾額依舊鑲嵌在那聳立的門樓上,告誡著陸氏后裔不忘“義門”的榮耀和責任。今天的陸坊,陸氏后裔在此繁衍生息,耕讀傳家,秉承著先祖的家規家訓,知行合一,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陸九淵第三十代裔孫 陸小春)

相關新聞


中紀委推薦“父子雙宰相”張氏家風:居官以廉 居鄉以善

中紀委推薦陝西白河黃氏家族:涌現出16位革命烈士

中紀委推薦"程門立雪"主人公楊時家風:12位后人考中進士

中紀委推薦清代名臣胡林翼家風:不取一錢以自肥

中紀委推薦“民居瑰寶”黨家村:家訓形式非常獨特

中紀委推薦朱熹家風:晚年安守清貧 他人惠贈財物一概謝絕

中紀委告訴你唯一正史立傳的女將是如何煉成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李源、姚茜)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