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紀委推薦“陸氏義門”家風:兄弟六人皆才俊【2】

2016年04月27日08:5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金溪陸氏家規摘編

讀書明理

古者民生八歲,入小學,學禮樂射御書數①。至十五歲,則各因其材而歸之四民②。故為農工商賈者,亦得入小學,七年而后就其業。其秀異者,入大學而為士,教之德行。凡小學大學之所教,俱不在言語文字。故民皆有實行而無詐偽。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注釋】

①禮樂射御書數:古代所謂“六藝”,即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算術。

②四民:古時指士、農、工、商四種行業之人。

【譯文】

古時候小孩生下來八歲后,就進入小學,學習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算術。到十五歲時,就根據其才能選擇士、農、工、商不同的出路。所以說做農民、工人、商賈的都應入小學,學習七年后各就其業。優秀的進大學學習成為學者,教他們進修德行。無論小學大學的教育,都不專注於教語言文字,而注重道德的培養,所以人們朴實而不詐偽。

愚謂人之愛子,但當教之以孝悌忠信,所讀須先六經①論孟,通曉大義,明父子君臣夫婦昆弟②朋友之節,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黨,以交朋友,以接鄰裡,使不得罪於尊卑上下之際。次讀史,以知歷代興衰。究觀皇帝王霸與秦漢以來為國者,規模處置之方,功效逐日可見,惟患不為耳。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注釋】

①六經:六部儒家經典,即《詩》《書》《禮》《易》《樂》《春秋》。

②昆弟:意思同昆仲,指兄和弟。比喻親密友好。

【譯文】

我認為人要是真愛自己的孩子,就應當教給他們孝、悌、忠、信的德行,所讀之書要先從“六經”、《論語》《孟子》開始,使之通曉大義,明白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的禮節,懂得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從而以此來侍奉父母,團結兄弟,和睦族人,結交朋友,接洽鄰裡,使之在處理尊卑、上下關系時能夠遵循禮義,不犯錯誤。其次,要讀史書,從而明白歷朝歷代興衰盛亡的規律。仔細研究觀察歷代帝王霸主與秦漢以來各國君王的治國安邦之略,學習的功效就會逐漸顯現,只是擔心他們不學習呀!

孝親和睦

至如奉親最急也,啜菽飲水①盡其歡,斯之謂孝。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釋】

①啜菽飲水:啜,吃﹔菽,豆類。餓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譯文】

奉養雙親是最重要的,即使吃豆羹喝清水,生活清苦,也要讓他們精神上高興,這就叫作孝。

人孰不愛家、愛子孫、愛身,然不克明愛之之道,故終焉適以損之。一家之事,貴於安寧和睦悠久也,其道在於孝悌謙遜。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譯文】

人沒有不愛家、不愛子孫、不愛自身的,但是如果不懂得如何愛,最終反而會帶來損害。一個家庭,最可貴的是能夠久遠保持安寧和睦,而保持的方法在於孝悌謙遜。

仁義為本

就使①遂志,臨政不明仁義之道,亦何足為門戶之光耶?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注釋】

①就使:即使,縱然。

【譯文】

即便幸運中了科舉做了官,但是治理政事不懂得仁義之道,又怎麼能夠光耀門楣呢?

夫事有本末,智愚賢不肖者本,貧富貴賤者末也。得其本則末隨,趨其末則本末俱廢,此理之必然也。今行孝悌,本仁義,則為賢為智。賢智之人,眾所尊仰,簞瓢為奉,陋巷為居,己固有以自樂,而人不敢以貧賤而輕之,豈非得其本而末自隨之?夫慕爵位,貪財利,則非賢非智。非賢非智之人,人所鄙賤。雖紆①青紫②、懷金玉,其胸襟未必通曉義理。己無以自樂,而人亦莫不鄙賤之,豈非趨其末而本末俱廢乎?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注釋】

①紆:系,結。

②青紫:古時公卿服飾。

【譯文】

凡事都有本末之分,智慧還是愚痴、賢能還是不肖,這是為人的根本,而貧與富、貴與賤則是為人末端的事情。抓住了根本,自然就能得到枝末。如果一味追求枝末,就會本末都失掉,這是必然的道理。現在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以仁義為做人之本,則將成為有賢德和智慧的人。而有賢德和智慧的人自然會受到眾人的尊敬和敬仰。即使像顏回一樣,簞食瓢飲,住在陋巷也能自得其樂,而別人也不敢因他貧窮和地位低下而輕視他。這難道不是得到了其根本而枝末也隨之而得嗎?如果仰慕爵位,貪圖財利,就不會是有賢德和智慧的人。沒有賢德和智慧的人,自然會被眾人所鄙視。雖然穿著官服,懷藏金玉,但是心中未必明白義理,不僅自身不能得到真樂,人們也無不鄙視他,這難道不是追求枝末而本末都失去了嗎?

量入為出

凡家有田疇,足以贍給者,亦當量入以為出。然后用度有准,豐儉得中。怨黷①不生,子孫可守。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釋】

①怨黷:怨恨誹謗。

【譯文】

凡是家裡有田地的,收成足夠養家的,也要量入為出。這樣用度才會有准則,豐儉都合適,家人之間不會生怨氣,子孫能夠常守家業。

今以田疇所收,除租稅及種蓋糞治之外,所有若干,以十分均之。留三分為水旱不測之備,一分為祭祀之用,六分為十二月之用。取一月合用之數,均為三十分,日用其一。可余而不可盡用,至七分為得中,不及五分為嗇。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譯文】

現在以田地所收糧食,除去租稅及種子、肥料所用之外,把剩下的平均分成十份。留三份作為水澇或干旱等災害之時的備糧,一份作為祭祀之用,其余六份作為一年十二個月的正常食用。平時,按一個月所需糧食,大致分為三十份,每天食用一份。可以剩余但不可用完,以可用總量的七成為適,如所用不到該用的一半,則過於節省。

愚今考古經國之制,為居家之法,隨貲產①之多寡,制用度之豐儉。合用萬錢者用萬錢,不謂之侈,合用百錢者用百錢,不謂之吝。是取中可久之制也。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釋】

①貲產:財產。

【譯文】

我現在參考古代治國的辦法,制定居家的法規,根據家中財產的多少,制定家中開支用度的豐儉。應當使用萬貫錢的,就用萬貫錢,這不能說是奢侈﹔應當使用一百貫錢的,就用一百貫錢,這不能說是吝嗇。這是用度取用適中,以保家道長久的方法啊。

助困扶弱

又有余,則以周給鄰族之貧弱者,賢士之困窮者,佃人之飢寒者,過往之無聊者①。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釋】

①無聊者:指貧苦無依、四處流浪的人。

【譯文】

如果還有剩余,那麼可以用來周濟給鄰族貧困殘弱的人、窮困的賢良之士、飢寒困頓的佃戶或者貧苦無依的流浪人。

夫豐余而不用者,疑若無害也。然己既豐余,則人望以周濟,今乃恝然①,必失人之情。既失人情,則人不佑。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釋】

①恝然:冷漠,漠不關心的樣子。

【譯文】

那些富有而積財不用的,表面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害處。然而,你既然富有了,人們就會期望你能夠周濟他。現在如果漠不關心,必然會有失人情。如果失了人情,那麼別人便不會再幫助於你。

清心儉素

其有田少而用廣者,但當清心儉素,經營足食之路。於接待賓客,吊喪問疾,時節饋送,聚會飲食之事,一切不講。家居如此,方為稱宜,而遠吝侈之咎。

——摘自陸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譯文】

如果田地少而開銷大,便應清心少欲、節儉朴素,設法經營,使得家中足以過上溫飽的生活。至於平日招待賓客、吊喪問候、節日饋贈、聚會宴飲等就不要再講究了。居家能夠如此,才能稱得上適宜,從而遠離吝嗇、奢侈等過錯。

酒肉貪多折人壽,經營太甚違天命。

更將勤儉答天心,莫把妄思損真性。

——摘自金溪陸氏家規訓戒之辭

【譯文】

貪圖享受酒肉、大吃大喝會影響壽命,經營過分,精於算計有違天命。

要用勤勞節儉來回應天理之道,不要胡思妄想損害為人的本心、真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李源、姚茜)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