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唐春成
近日,新華社就2月的熱點新聞進行追蹤調查,其中,連霍高速義昌大橋爆炸垮塌事件的責任認定結果未出,案件尚在積壓﹔山西洪洞水庫壩體坍塌事件群眾損失正在賠付。其他熱點事件同樣都在“調查中”。年初,不少媒體都盤點過一些著名的“爛尾新聞”。在這些事件中,一些地方“表態多,后續跟進少﹔道歉多,問責整改少﹔調查多,真相公布少”的現象依然存在,公眾關切的后續調查成“半拉子工程”,調查結果難覓蹤影。新華社報道稱,“熱回應冷處理”目前已成為一些政府部門應對熱點事件的工作套路。
對此,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中國雅虎網,對3074人進行的調查顯示,高達92.8%的受訪者認為現在有些地方政府處理新聞事件時“熱回應冷處理”的情況多。78.2%的受訪者認為“完善問責機制”才能走出“熱回應冷處理”怪圈。
88.7%的人認為“熱回應冷處理”會極大影響政府公信力
調查顯示,91.2%的人表示平時關注新聞熱點事件。新聞事件發生后,人們對政府的回應和處理充滿期待。75.3%的人期待政府“積極調查,公布真相”,71.7%的人期待“嚴肅查處相關責任人”,57.9%的人期望“正視問題,及時表態”,51.1%的人期待“吸取教訓,認真整改”。
但受訪者同時表示,當前一些地方政府處理熱點事件時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調查走過場,結論難服眾”(75.0%),“掩飾實質問題”(69.6%),“庇護責任人,推出‘臨時工’”(67.1%),“缺乏制度性的整改措施”(63.2%),“看不到深刻反省和實質努力”(59.1%),“為過錯辯護”(56.3%),“不回應或回應慢”(54.4%),“積極回應,消極查處”(43.8%)等。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周志忍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某個“丑聞”發生后,用“捂”的辦法早已不可行了。目前政府部門的應對態度有兩種,一種是“死不承認”,網上輿論就一直發酵,不斷有網友挖掘出新的証據,媒體也不斷追蹤報道,最后在鐵的事實面前,當事人和相關部門更加“臉紅、難受”。於是許多部門便吸取教訓,採取一種更“聰明”的辦法,就是“熱回應冷處理”。“事件一出來,馬上表態說要調查,實際上還是能拖就拖、能抹就抹。應對方式變了,但本質沒變,依然是對百姓不負責任。”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喻國明認為,官方“熱回應冷處理”的原因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可能是事件本身跟很多利益相關聯,怕這樣的事“拔起蘿卜帶出泥”﹔另一種是這種事情在當地實際上很普遍,不覺得這件事本身有什麼特別,這可能是回應不積極,或在態度方面跟民意期待保持相當距離的重要原因。
調查顯示,88.7%的受訪者認為,“熱回應冷處理”會極大影響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政府的執行力不僅涉及自身信譽,更是一種示范,對社會整體的道德、倫理、價值標准等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如果政府不能夠言而有信,整個社會風氣也將不容樂觀。”喻國明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