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4日,北京兩會,北京市財政局局長楊曉超向代表們解釋地方公共財政預算的問題。資料圖片/記者 薛珺 攝
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力推動政務公開,重點推進財政預算決算公開和公務接待、公務車購置使用、因公出國出境經費公開,讓人民群眾更加全面地了解政府工作,更加有效地監督政府行為。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7日上午舉行代表團全體會議審查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下午舉行代表小組會議審查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
“三公經費”公開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讓“三公經費”公開得更好?如何讓老百姓看得懂三公數據?就此,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財政局局長楊曉超。
公開賬目預算部門能更節儉
新京報:“三公經費”怎麼界定?具體標准是什麼?
楊曉超:此前“三公經費”並無明確財政科目,而是散落在各個項目裡。隨著公眾關注度日益增高,2011年,財政部對“三公經費”設置了單獨的預算管理科目,明確為“因公出國(境)費用”、“公務接待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維護費”。這些都有統一標准,比如公務接待費是按照部門日常公用經費2%進行安排。一般公務用車按照20人不超過1輛配置﹔不同級別公務人員用公務車的排量、價格都有明確標准。
新京報:現有“三公經費”的監管,有哪些措施?
楊曉超:對絕大多數地方而言,有幾個渠道。包括依法予以公開﹔實行政府統一採購﹔推行公務卡結算﹔審計和財政監督。
公開只是一種手段,並不是要強調公開本身,而是要求通過這種手段,實現管理規范,這已經對政府部門起到督促作用了。試想,如果一個部門的預決算信息有問題,那是經不起公開的。我們不能說,非得在公開的內容裡找出問題,這才是加強監督了。公開這件事情,使預算單位在思想上、具體花錢時會有被監督的意識,以及節約意識,最終實現規范管理,把錢花好。
新京報:其實公開的目的就是為了監督,促進管理。
楊曉超:是的,不是為了公開而公開,公開的目的,就是讓這些賬目在大家的視線之下,這好比一個放大鏡,大家都來看,預算部門花錢自然就能節儉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