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經費”預算科目需完善
新京報:現有“三公經費”公開存在哪些問題?
楊曉超:財政科目上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2011年以來,財政部對“三公經費”預算科目進行了初步設置。但科目包含的內容與目前社會公眾普遍理解的“三公經費”還有一定差異,不能完全准確、客觀地反映黨政機關的出國、公務用車管理等公務支出。比如根據科目要求,預算單位核算並公開的“因公出國(境)費用”,不僅包含一般意義上的“公務出國”,還包括參加對外國際交流、學術會議、科技研討會、申辦國際重大體育賽事及參賽等。
財政部報告也提到了,現在一些部門還存在大手大腳、花錢浪費情況。比如公務接待,以前迎來送往多,到一個單位開會,中午到了就會吃飯。雖然規格有高有低,但依然會存在浪費問題,有較大壓縮空間。
新京報:公車方面質疑聲也比較多。有人說公車是領導用1/3﹔司機用1/3﹔家屬用1/3。
楊曉超:這是個籠統概念。但公車浪費確實存在。
新京報:既然大家都知道存在問題,又解決不了,是不是監管出了漏洞?
楊曉超:有各種原因。比如還存在著監管制度欠完善、監管手段不統一等問題。同時某些執行中的標准,存在著與現實不符或脫節的情況,這也會導致“三公經費”的使用出現問題。例如公務接待費的標准還是1997年制定的,目前經濟生活水平與當時相比已發生巨大變化,舊標准與當前實際差異較大,在現實中執行起來比較困難。
新京報:政府部門本身不積極是不是也是原因?
楊曉超:目前,“三公經費”公開的主要依據是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條例中的某些規定相對原則、籠統,在“三公經費”的公開時間、公開范圍、公開內容等方面,尚需進一步細化,提出具體的標准和要求,以從源頭上規范其資金使用方向。
人均“三公經費”無實際意義
新京報:未來如何讓“三公經費”公開得更好?
楊曉超:我認為應進一步細化界定“三公經費”內涵。可以考慮區分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等類型,提出“三公經費”的核算及公開要求,明確“三公經費”中每項支出的具體口徑,以便進一步規范並實現“三公經費”的科學管理。隻有在口徑明確的前提下,才能更為准確、明細地統計,做到信息准確。
新京報:有人提出能否按照各部門人均“三公經費”進行公開?
楊曉超:目前“三公經費”包含的內容比較多,有部門正常的考察事項,也有重大項目支出,單純按照部門在編人數測算人均“三公經費”支出,則無法客觀、准確地反映部門對“三公經費”管理的實際情況。人均經費高的不一定存在問題,人均經費低的也不一定合理,數值高低比較並無實際意義。
原因在於,“三公經費”並不是按照人員數配備,並不是人員數多經費就多,每項經費預算安排都有測算依據,主要是滿足各部門正常運轉需要,由各部門的職能和工作性質決定。例如:因公出國(境)費用是根據工作需要來確定是否需要出國(這要由專門部門進行審批),然后確定出國行程、人數、天數等,最后根據這些測算預算安排。並不是每個部門都有因公出國(境)費用,不能說有的就不好,沒有的就好,關鍵是看出國安排是否有效地履行了部門職能、完成了工作任務。
不符合開支規定應嚴格問責
新京報:如何解決老百姓看不懂“三公經費”問題?能否借鑒香港經驗,公布出花費的特別細致的情況?
楊曉超:首先需要預算編制更加細化。當前政府管理事項太多,預算報告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這麼復雜的開支,又是相對專業的編制方法,有些東西確實不好懂。比如涉及老百姓關注領域的預算,未來可以更詳細一些。其次是編制時間應該更加充裕。正因為涉及的內容很多,要確保編得更加准確,我認為需延長預算編制時間,並讓專人去審查,比如設立預算專門委員會。在編制得細化且准確的前提下,再進行公開,應該就不會存在老百姓看不懂的問題。
我覺得,當前財政部門對於“三公經費”、預決算信息進行越來越詳細、全面的公開,態度一直是積極的,因為這是促進管理的好的手段和方式。香港的有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但不能一蹴而就。
新京報:有人質疑“三公經費”浪費嚴重,未來這方面可以怎麼做?也有人提到公車改革,取消公車,諸如這些辦法能否行得通?
楊曉超:首先可以從法律層面予以規定。現在預算法也在修改,未來這方面可能會涉及。同時還可強化“三公經費”問責機制,對不符合“三公經費”開支規定的部門和行為,進行嚴格行政問責。對問責的辦法,我國的財政監督條例及其他相關規定,都有詳細的要求,關鍵是落實。
取消公車這種改革,國家的一些區域已開始試點。公車改革是未來的方向,但到底怎麼改,需要中央進行系統設計。包括公務接待,部分省市也在研究壓縮這筆經費的措施。(記者 蔣彥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