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購員變身“統方員”
“藥品採購員是誰?”辦案人員察覺到事有蹊蹺。
“她叫陳揚,30歲剛出頭,她負責藥品採購8年了。”關於陳揚的話題,蕭紅滔滔不絕,細說著這位藥品採購員的秘密:“那時候,我初來乍到不懂行業‘規矩’,沒向陳揚‘表示敬意’,遭到了報復。”
原來,當醫院銷售完蕭紅的藥品后,陳揚沒有聯系她,而是大量採購了其他醫藥代表的同類藥品,直到蕭紅自己發現供應的藥品早已售完,才開始四處打聽此中原委。
藥品採購員的威力如此巨大,蕭紅這才恍然大悟。因為在藥品儲備不足時,藥品採購員應該及時通知補貨而不通知,會直接導致用量的減少,不僅如此,藥品採購員建議或者其他醫藥代表“打點”醫生開其他藥品代替,造成這個藥品獲得“難看”的利潤數字,無力經營繼而被迫清出該醫院藥品銷售市場。
此外,蕭紅得到了同行指點迷津:“提高銷售要上下‘溝通’,一方面與藥品採購員搞好關系,通過‘統方’給其回扣,既解決了採購補貨遇到的難題,又掌握了醫生開處方的詳細情況;另一方面為了從根本上提高藥品銷量,分別針對醫生送‘開方’回扣。”
藥品採購一職不起眼,但卻是個非常有油水的職位,正所謂“縣官不如現管”。“‘統方’講究找對人而不在乎財神大小。”蕭紅還說出一位同行傳授的“法寶”。
原來,在醫藥界有個聖旨一般的原則,“寧找小鬼不拜大神”,藥品採購員仰仗著採購大權以及權力帶來登錄電腦系統錄入藥品信息的職權,能確保信息准確無誤、及時不間斷,備受醫藥代表的青睞,成為“統方員”的最佳人選。
這樣一來,醫藥代表每個月從採購員處獲悉每位醫生用其代理藥品藥量的多少,將醫生用藥量和月結得到的回扣等同,用的量越多回扣就越多,刺激醫生開具更多該藥品,從而大幅提高銷量,賺取更多利潤。
而這些送回扣的情況,蕭紅都習慣性地寫進了小本子。
“統方員”養活“利益鏈”
隨便翻開墨綠色小本子的一頁,除了人名,就是數字,每頁都是,每行都有。時間、請托事由、人物、金額,這是一本“行賄賬”。辦案人員指著本子問:“‘臨床費用’是什麼意思?”
“那是我向這家醫院供應的‘酮’藥品,由醫生開處方后,根據開處方的數量給醫生相應的錢作為處方提成。”蕭紅忙不迭地回答。
“2008年5月,王世(化名)167×20=3340,什麼意思?”辦案人員再次發問。
蕭紅順著辦案人員手指的地方看過去,接著說:“王世醫生那個月開了167支,20是每支處方的臨床費用標准,所以給王世醫生3340元提成。”
“方子:1468×1=1468,這是怎麼回事?”辦案人員問。
蕭紅正襟端坐,說道:“那個月,所有醫生用我的藥共開處方1468支,都是藥品採購員陳揚幫我‘統’的,‘1’是我給陳揚的‘統方’標准,每支1元,那個月我一共給了她1468元。”
說起這些,蕭紅儼然一副權威專家的模樣,她用小本子上的各種數字排列組合,給辦案人員上了一堂生動的“醫藥銷售黑幕”課程。
蕭紅把本子往后翻,手指停在“2010年5月臨床5451支×21=114471”上說:“這是2010年5月給醫生和陳揚的處方提成。”2年的時間,銷量提升了近4倍。
蕭紅交代:“以這種零售價69元‘酮’藥品為例,我從醫藥公司以20元提貨,以60元的價格賣給醫院,差價高達40元,但是,實際上到我手中的隻有9元利潤。因為,這40元要支付‘統方員’回扣1元、醫生‘開方’回扣20元,‘疏通’醫院其他環節5元,另外,扣去稅收、銀行利息、運輸費等成本費5元。”
到患者手中的藥品價格實際早被“計劃”好了。最終,26元被醫院各類人員非法瓜分,這佔到醫藥代表本該賺取的利潤70%多,醫生“動動筆”劃走了其中50%的利潤,而“統方員”隻有幾元,甚至幾毛錢的回扣,“統方員”不辭勞苦、不嫌麻煩每月給醫藥代表和醫生做“嫁衣”。
終於,該醫院人員利用“統方”貪腐利益鏈浮出了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