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家,到地处朝阳区大望路的一家商场,在不堵车的情况下,顾倩来回一趟需要一个多小时。“即使这样,我也宁愿多花点汽油钱,去这家商场购物。”至于原因,顾倩说——“很简单,因为任何种类的商品在这家商场都能开‘办公用品’发票”。
顾倩就职于一家国有企业,每个月有超过千元的报销额度,作为中层管理者,每个季度还有一定比例的额外报销金额。
“单位规定报销的类目必须是‘办公用品’、‘耗材’等,这样就把我的消费‘限制’在了能开‘办公用品’的商场中。”顾倩告诉记者。
“我的经验来自于我的前辈。”顾倩说,几年前,自己还是个刚入职的助理,顶头上司是公司经理级别的负责人。“有一次我帮她去王府井的一家名牌服装店取一张发票,发票上的金额吓了我一大跳,足足有5万多元。我问店员怎么这么多钱,开发票的店员笑了笑说,‘这位客人每次一买就是三四件,这次还算少的呢’。这位店员还说,‘你们那儿不是能报销嘛?怕什么?’”
“为了顾客方便,发票的开具其实没有什么限定。在商场、餐馆均是如此。”顾倩向记者透露说,作为她这个级别的管理者,每顿公务宴请的标准是3000元,若超出了消费级别,就可以请餐厅分开开多张发票。
在听了顾倩的介绍后,记者以顾客身份拨打了北京数家餐厅的电话。
“我们招待费限额是2000元,如果超了,能开不同日期的几张发票吗?”记者问道。
这几家餐厅工作人员均表示,只要在一个月之内,分成两至三次将餐费开完发票即可。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目前,“发票”甚至成为了报销的代名词。
“前两天,我去建材市场结账,索要浴霸发票时被拒绝,卖家竟然问我‘不报销,要发票干什么’。”北京市民刘涛向记者抱怨说。
不仅是在这些司空见惯的消费场所,在记者的采访中,加油站甚至网络购物也成为了“发票乱象”的高发地。
北京市民吴凡向记者反映说,一些加油站提供在便利店购物后开加油发票的服务。一位在加油站工作的人士向记者透露说,加油要发票的多半是“公家人”,用来报销,“既然是公家的,很多人就会多买点东西”。
杨涵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研究生,由于最近要报销书费,他在某知名购物网站购买了一台数百元的音箱。“这个网站发票随便开,不管你买的是什么,都可以开成你想要的发票内容。”杨涵说。
杜浩是北京一家物流公司的中层领导,他告诉记者:“现在每年向各个环节送礼,就是直接送购物卡,超市或者商场发票能开什么种类就开什么,一般就是‘办公用品’或者‘劳保用品’,属于大家的默契吧。”
“送礼发票开成‘办公用品’,合适吗?”记者问道。
“怎么不合适?办公用品,不就是‘办理工作’的用品,送礼多符合啊。”杜浩这样“解释”道。(记者 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