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我们看到,反对特权——更准确地说,反对特权滥用,已经成为当前普遍的社会共识,两会期间北京不封路就是这一共识最好的印证。
政府官员代表人民行使公共权力,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为了行政效率,可以享受一些特殊的便利,古今中外都是如此,这也符合国家行政的制度设计。比如,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就规定: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时,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这就是一种特权——优先通行权。因此,特权并非都是恶的,有些特权的存在的确是合理和必要的。
但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享受特权就意味着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救护车的优先通行就是以其他车辆放弃正常行驶为条件的。公众普遍能够接受这种放弃是因为这一特权的产生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并有法律上的依据。因此,人们并不反对所有的特权,为公众所反感的是那些被恣意滥用的特权。
比如,前段时间有两则新闻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一则是,某市挖了一个人工湖,为迎接省领导的视察,将红地毯铺到了湖中心;另一则是,一个航班因多名某省官员迟到而未能按时登机,而官员们赶到后却优先登机进头等舱,众多乘客因此拒绝登机表达不满,并险些引发肢体冲突。
红地毯与头等舱,在某些官员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待遇。但是社会公众看来,却代表着傲慢的特权。淤泥里的红地毯是完全没必要的形式主义,是公共资金的浪费;而头等舱以及依附于头等舱背后的被蛮横行使的“要客优先”规则是对其他乘客出行权利的漠视。在“头等舱事件”中普通乘客的反应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公众对于被滥用的特权强烈的消极态度。
公众对特权滥用的消极抵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却是很多人对正当合理的特权的消极漠视。最典型的是,这些年来,社会车辆不主动给救护车让路,从而导致生命通道遭遇堵塞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要思考的是,正当合理的特权如何才能获得公众的理解与认同,又如何才能保证特权不被滥用?
引入听证制度或许是个好办法。公开听证,让公众的合法诉求得到表达,防止特权的随意设立。同时,经过公众参与听证,在明确特权行使的条件、监督渠道和滥用特权的后果的同时,特权本身也因此获得合法性和公众的认同,公众对于特权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在听证的参与过程中得到消解。
实际上,听证制度在现代政府运作中是被广泛采用的。在我国,将听证制度引入特权的产生过程也有许多可以利用的实践经验和法律资源。《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立法法》、《价格法》等法律中都有关于听证程序的规定。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从接受听证开始,让所有特权都在制度的轨道上运行。那么公众对待正当合理的特权行为就能像对待呼啸而过的救护车那样心平气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