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出台后,多地的会桌、餐桌风气改观明显;专家建议,应顺势加强违规惩戒,提升制度法制建设,破坏违规操作的财务路径,防范不良作风反弹
岁末年初,以往是党政机关各种会务、宴请的最密集期,被形容为“白天会桌,晚上饭桌”。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出台之后,风气有了显著变化。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北京、上海、浙江、安徽等多地采访了解到,除了总结会、开局会、务虚会、职代会等重要会议,其他诸如表彰会、团拜会、茶话会、联谊会之类,各级党政机关部门已很少开展。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干部对禁止吃请送礼的规定持“观望”、“避风头”的心态,一些隐蔽突破规定的方式陆续出现,不利于改进作风。
星级酒店“开会吃饭明显减少了”
2012年末,中央某部委按惯例召开总结研讨会。本刊记者发现,会议地点从往年的星级酒店会议中心改到了单位内部,会期从原来的一天半压缩成半天,桌餐变成自助餐,参会嘉宾的休息房间也都取消了。会议室内,不再摆放鲜花,门口放置了两箱小瓶矿泉水,供与会人员自取饮用。
“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领导临时作决定进行调整,精简办会”,该部委一名工作人员说。
北京市属一家单位则直接取消了年会,由部门领导到各个办公室转了一圈,发放简单的慰问品,祝贺新年、以资鼓励。
上海闵行区政府部门一名官员告诉本刊记者,近期区里两个开工仪式,鼓乐、礼炮、舞狮一律取消,仪式耗时极少。在另一个区,以往各委办局每年都会搞晚会,今年也没有了。“以前不少部门把年夜饭定在临近省份的五星级饭店,今年全部取消。某单位务虚会订金交了1万元,也退了。”上述官员说。
在安徽合肥,稻香楼宾馆是省直机关的常用接待宾馆。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此地彩旗、横幅都不见了,会场也没有看到盆景、鲜花。
“以前很多时间都耗费在了接待和被接待上,”安徽省政府一名人员说,“八项规定”不仅群众拥护,体制内的公务员也觉得减负了,可以把更多时间精力花在干工作上。
除了“会桌”风气变化,“饭桌”风气的转变更为明显。上海的一名党政机关干部给记者看他的手机,好几条类似短信:“不好意思,最近大会小会强调‘八项规定’,局里务虚会也不吃饭了,原定小聚延期。”
他坦言,以往过年前“上班约来约去,下班喝来喝去”的现象很普遍,现在“禁令”下来了,数量确实减少很多,“往年这时候,一晚上赶两三个酒场饭局很普遍,今年都不敢搞了”。
浙江一家建筑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有三大变化:饭店好定了,干部难请了,心思要多花了。“往年高峰时段,高档宾馆酒店都爆满,今年不预定也有包房,但今年干部都很难请来吃饭,要花的脑筋更多了。”
当地一名星级酒店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今年政府部门来开会吃饭明显减少了,清淡的时候晚上只有一两间订出去。”
“我们担心领导大老远来,吃不好喝不好,显得太寒酸。但中央有规定了,必须照办,”安徽省临泉县一名长期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说,无论省里还是阜阳市领导下来调研,县里都是四菜一汤的标准,顶多再加两个咸菜碟子,也没有了酒水饮料,一桌饭三四百元就可以了,不到以前的三分之一。“皖北地区喝酒风气很盛,当地一直有‘麻雀也能喝四两’的风俗,禁酒后,基层干部觉得轻松了。”
这名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阜阳市和临泉县各自专门成立了督察组,不定期到酒店宾馆等场所巡查是否有人公款吃喝,到学校去巡查是否有公车私用接送孩子上学,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