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轰轰烈烈走过场”
鉴于官员中“观望”心态仍较为普遍,专业人士建议,“八项规定”有效改进了党风政风,应顺势让好制度“固化”,防止“轰轰烈烈走过场,一篇心得交给党”,甚至引发报复性反弹。
长期研究“三公消费”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现在舆论监督、惩戒力度依然不足,也没有具体处罚细则,难免“两桌”不良风气反弹。
专家建议:短期而言,要加强监督和惩戒,破坏违规财务操作路径;长期来看,要靠财政信息公开、反腐法制建设和财产公示制度来形成长效机制。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教授李炜光说,“会桌”、“饭桌”风气引发老百姓的强烈关注,当前最有效的一招,是从技术上打破把吃喝“处理进”公务开支的路径。
李炜光认为,要抑制吃喝风气反弹,一是继续推进更加规范的预决算公开制度;二是对预决算公开做更多的解释性工作,让老百姓看得懂;三是通过第三方外力约束官员行为,使公务开支都有着严格的篱笆无法越过,通过外部的控制来提高约束力。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认为,要落实“八项规定”并真正遏制腐败,必须形成长效机制保障。一方面,做好干部财产公示试点的推广,形成由上而下的机制;另一方面,推进财政信息的公开。
蒋洪介绍,以往“三公经费”公开后,公众往往看不明白,以后应该推进公开“经济分类”。所谓经济分类,是指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贴、转移支出、购买支出等,其中又可细分为工资、奖金、福利,以及购买商品劳务、办公用品、业务费、招待费、会务费、差旅费等。“如果这样分类,就能将‘三公消费’明明白白体现出来。”
还有部分专家以及基层干部建议,中央巡视组督察“八项规定”落实情况时,可以多种形式结合,明察暗访,每到一个地方,要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走访基层的会场、酒店等,然后再与地方座谈,查阅相关账目等。
他们表示,有些督察组到了地方,只与领导座谈,不和群众见面,很少在无陪同的“原生态”下调研基层。长此以往,督察组本身会成僵化的形式主义中的一部分,无法起到督促地方改进工作的作用。
此外,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认为,抑制吃请风气反弹,仅靠自上而上的监督还不够,对于群众举报和媒体报道的各类违反“八项规定”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要及时回应,快速查处。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王开玉说。(记者陆文军 周琳 程士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