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紀委推薦"程門立雪"主人公楊時家風:12位后人考中進士【2】

2016年03月11日08:5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採訪札記

立雪精神傳千秋

楊時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上接濂洛之傳,下啟羅從彥、李侗、朱熹之緒”,被尊為“程氏正宗”、“閩儒鼻祖”。“程門立雪”是中國教育史上的美談典故,“誠學窮理、尊師重教、愛國懷鄉、清廉為民”的楊時精神和治家格言代代相傳,澤被后人。

歷史與現實一脈相承,文化基因繁衍生息。海峽西岸,閩西北部,鑲嵌一抹翠綠,蕩漾萬端風情。這就是楊時故裡,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將樂置縣於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因“邑在將溪之陽,土沃民樂”,故擷取“將樂”二字得名。

懷著對文化厚土的敬畏,懷著對家國文化的敬仰,我來到將樂,切實感受楊時家規家訓的文化內涵和精神要義。在故事中真切回味,在故事中尋找歷史,在故事中思量現實。

走進南口鄉蛟湖村,步入楊氏宗祠,該村楊時后裔介紹宗祠始建於1717年,楊榮、楊埴、楊時夫婦石雕像,栩栩如生。先賢的諄諄教誨言猶在耳,“父慈、子孝、臣忠、夫義、婦從、友恭、敬長、擇友、睦族、和鄰。”朴實無華、毫無藻飾,說的都是為人行事之道。這些家規祖訓問世后被人爭相傳抄,不僅用來課訓童蒙,也用來惕厲自省。

“富貴如浮雲,苟得非所臧。貧賤豈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艱食,一瓢甘糟糠。所逢義適然,未殊行與藏……”楊時在含雲寺寫下著名的《勉學歌》。他教育后人這樣做,自己亦率先垂范。楊時自24歲中進士后,歷任官職數十個,一生安貧樂道,清正廉明。告老還鄉時,按慣例可得官絹200匹、白銀300兩頤養天年。但楊時卻推辭說:“乞恩惠於八閩,山無米,地無租”,兩袖清風而回。

龜山故裡古鏞州,海濱鄒魯理學源流。穿過龍池溪,步入縣城北郊,尋找龜山書院舊址。將樂楊時研究會的負責人介紹說,這是宋咸淳二年(1266年),禮部尚書、將樂人馮夢得以“龜山先生載道而南,為師儒宗”的名義奏請朝廷建立的龜山書院。山明水秀風景清幽,巍峨學府金溪頭。唐至清代將樂籍人士,出現2人登文武頭榜、66人中進士、4人任尚書的人文盛況。這些人才的涌現,得益於家族的助力,得益於社會的教化。作為根基的家訓,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一部祖訓,傳承好風氣,一本家規,傳播正能量。漫步於怡居宜業的“深呼吸”小城,行走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活態文化的基因,深深扎根於華夏兒女家國情懷的追思、惠顧和眷懷之中。楊時的故居等遺跡雖已湮沒於歷史的風煙之中,但楊時的優良家規家風,尊師重教的“立雪精神”,卻一代一代流傳不息,融入了將樂人的血脈之中。

●專家觀點

曾學榕:楊氏家訓歷久彌新

將樂楊氏家訓最早見於楊時主持編修的宋版《弘農楊氏族譜》。譜中所載楊氏家訓十條的內容,隻限於處理人際關系。而后,明朝的楊氏家訓內容就有所擴展,出現耕、讀、生活等方面訓誡內容。至清朝則更趨於完善,訓誡涉及的內容有人際關系,個人與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個人修為等等,涉及面和涉及內容更是一干雙枝,枝繁葉茂,在許多方面反映和記錄了我國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

俗語雲: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過去,除少數大戶人家制定家規,絕大多數的平民百姓,立世的規范就是靠族規和族譜中所載的家訓。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歷史上對人們修身、齊家發揮了重要作用,因而說家訓是先輩留給后人的為人處世寶典,一點也不過分。

翻閱多部將樂姓氏族譜,有一個明顯的感覺:楊氏家訓比起他姓的家訓,訂立得更規范而全面,更注重品德的修養。這也許與楊氏族人受理學大家楊時的影響較深有關。

將樂楊時研究會把將樂楊氏族譜中有關的內容做了整理,使之更集中地展現出來。一個宗族的精神文明、道德規范有歷史時序地發展,使人在含英咀華的同時,也能深切感受到中華文化超越千百年而歷久彌新的魅力。(將樂楊時研究會常務理事 曾學榕 )

鄧天才:傳世家訓家規煥發時代生機

家訓家規源遠流長,是先輩留與后人的為人處世寶典,它所推崇的“忠孝禮義廉恥”乃是個人“修身”、“齊家”的准則,是規范約束族人的典章制度。傳世的優秀家訓家規,不僅能夠孕育出良好的家風,惠及子孫后代,而且還會超越家族的范圍,彌補社會教育的不足。

穿越千年時空,宋代理學大師、閩學鼻祖楊時的家訓家規依然煥發無限生機。即便沒有“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這樣簡易明白膾炙人口的治家格言,但那言簡意賅的“父慈、子孝、臣忠、夫義、婦從、友恭、敬長、擇友、睦族、和鄰”簡簡單單的二十個字卻涵蓋了修身、慈孝、處世、治家、為政等方方面面的內涵,仍極具現實意義。

楊時立下家規:“三餐飯蔬不論脆甘酸苦,隻要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好﹔衣服鞋帽,不論布料精細,隻要合身,就不許挑挑撿撿﹔所住房屋,盡管簡陋,隻要還能居住,就應安居樂業,不要羨慕別人雕梁畫棟……”從衣、食、住、行各方面嚴格要求后世子孫崇尚簡朴,防止奢靡墮落。正因為有了如此嚴謹的家規家教,楊時一家三代,祖孫12人中了進士,這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

傳世的家規家訓,我們在傳承與弘揚中要去蕪存菁,使之融入時代精神,做到古為今用,服務於時代。(將樂楊時研究會常務理事 鄧天才)

肖勝龍:楊時家訓——刻骨銘心的廉政“警示”

楊時兼具理學、經濟(經邦濟世),氣節(道德)、文章(詩文)“四長”,其理學思想是將樂縣文化資源中熠熠閃光的瑰寶。

楊時一生清正廉明、安貧樂道,積極宣揚儒家傳統思想和道德觀念。他身體力行,明德修身,踐履崇實,為后人樹立了榜樣。楊時自24歲登科及第步入仕途后,歷任多個官職,但始終保持勤儉節約的美德,身后蕭然,家徒壁立。正因為楊時注重清正廉潔,具有偉岸正直的美德,所以他才敢於抗佞排奸,與邪惡勢力作斗爭。

楊時家規家訓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立身做人的行為准則,傳承的是健康、向善的淳朴家風,同時也是在漫長歲月中總結出的刻骨銘心的廉政“警示”。楊時獨特的人格魅力,他的安貧樂道、清正廉明對后世仍具啟發和借鑒意義。(將樂楊時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肖勝龍)

楊土生:楊時后裔以日耕夜讀、詩禮傳家為榮

我的家鄉將樂縣南口鄉蛟湖村,是宋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詩人楊時幼年生活和讀書的地方,也是楊時后裔聚居地之一。

在楊時家訓和楊時精神的教育和熏陶下,宋元明清數百年來,蛟湖村的楊時后裔都以日耕夜讀、詩禮傳家為榮,曾出過多位進士、舉人、孝廉、貢生,僅國學生太學生就有40名。

六歲時,我剛報名入小學,父親就用毛筆寫了“程門立雪”,“敦孝悌、重廉恥、尚勤儉、遵法前賢”,“正道做人、清白傳家”的祖訓給我,教育我要以先祖龜山公為榜樣,努力讀書,將來做個對人民有用之人。蛟湖村是將樂縣南進出必經渡口,每遇大雨水漲時,經常看見父親把無法過河、進退兩難的過往客人帶回家中安排食宿。解放初他擔任義務掃盲教師多年,工作盡心盡力。解放初年,當時村小學教師都是外地來的,食宿有困難,父親把他們請到家中安排食宿,而且從不收食宿費。他對我母親說:老師來我們村教書,沒住的地方,沒人煮吃,我們幫助人家,他們才能安心教學。父親教育我們不論讀書做事做人都要有始有終,有信心有恆心有良心。龜山公的故事、蛟湖祖訓和我父親的教育影響著我的一生。(楊時后裔 楊土生) 

相關新聞


中紀委推薦清代名臣胡林翼家風:不取一錢以自肥

中紀委推薦“民居瑰寶”黨家村:家訓形式非常獨特

中紀委推薦朱熹家風:晚年安守清貧 他人惠贈財物一概謝絕

中紀委告訴你唯一正史立傳的女將是如何煉成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李源、姚茜)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