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札記
五夫鎮上讀朱熹
“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伴著清幽的古琴聲,我行走於武夷山下的千年古村——五夫,認真聆聽學子們誦讀大儒朱熹留下的《朱子家訓》。
短短幾百字的《朱子家訓》,通俗易懂地表達了深刻的治家之道,幾百年來,為世人所重。在其中,我們可以品味到“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的禮節與信義,“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隨所遇而安之”的寬闊心胸……
在五夫朱子學校,得遇校長江錦平,他告訴我說:“朱熹在五夫鎮生活近50年,朱子印記,鎮上隨處可尋。學校正通過各種方式,讓朱子文化在校園裡發揚光大,讓朱子理學中的經典在此傳承。”
江校長還特意拿出學校組織教師們編寫的校本課程《紫陽流風》,並告訴我說,學校十分注重把朱熹的優秀思想與各學科的教學有機融合,比如書法課上,學生們書寫朱子家訓﹔語文學科中,加入朱子詩詞賞析﹔在課余,定期開展“朱子文化”主題班會、征文比賽和演講比賽,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朱子文化。每當新學年開始,學校還組織新生和教師身著宋式禮服,在朱熹故居紫陽樓前舉行拜師禮。
朱熹集北宋以來理學思想之大成,奠定了閩學在中國思想文化長河中耀眼的歷史地位,福建從而贏得了“海濱鄒魯”的盛譽。因為有了朱熹在碧水丹山之間“琴書五十載”,武夷山由此閃耀著“道南理窟”的榮光。
為往聖繼絕學,朱熹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系統性的整合與創新,在他“大道之行”的征程中,烙下了格物窮理的探索精神、兼容並蓄的開放精神、自我否定的科學精神,展示了朱子“以天下為己任,以天地為己心”的人文情懷。
可以說,朱子學是傳統文化之光,已經內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並且遠播東亞諸國。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在《科學思想史》上稱朱熹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的綜合思想家”。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修身齊家是立身處世的根本,重溫《朱子家訓》,追尋家訓背后的儒學精華,也就能不斷映照出朱子學的“文化之光”。(楊志林)
●專家觀點
陳來:朱子學是涵養個人美德和社會價值的源泉與活水
朱子具有強烈的文化傳承意識,廣泛繼承了儒家的學術文化。在理學方面,有太極,通書解義,西銘解義,編訂二程遺書、上蔡語錄,作知言疑義,編近思錄、小學﹔在史學方面有八朝名臣言行錄,資治通鑒綱目,伊洛淵源錄﹔在經學方面有周易本義,詩集傳,主編儀禮經傳通解,終生作四書集注﹔在文獻整理方面作孝經勘誤,楚辭集注,韓文考異,周易參同契考異,陰符經考異等。朱子的文化實踐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文化傳承與創新。朱子對古代文化作了全面的整理,對四書的集結和詮釋尤其花費了畢生精力,是文化繼往開來、傳承創新的典范,是我們今天從事文化傳承的榜樣。
朱熹一生中任官的時間雖然很短,但他所到任之處,必振舉書院建設。他親自訂立了《白鹿洞書院學規》,一方面提倡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另一方面強調修身、處事、踐行的原則,這在中國書院歷史上影響深遠。朱子一生有關小學蒙學讀本的著作也很多,對傳統蒙學教育貢獻巨大,他的著作如《童蒙須知》、《增損呂氏鄉約》等流行甚廣,對儒學價值的大眾化、通俗化,對培養少年兒童,養成德性,起到了積極作用。今天應當重視朱子這方面的貢獻,古為今用,發揮它們在道德教育中應有的作用。朱子的家禮、家訓也不僅對朱子一家或朱姓人家有意義,對南宋以來的社會風俗、正化人心都起了重要作用。今天我們要把朱子學的這些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培育結合起來,使中華文化、朱子文化成為涵養個人美德和社會價值的源泉與活水。
朱高正:以身作則 率先垂范
《朱子家訓》裡面說到“遇合理之事則從”,這點是儒家很重要的一個精神,遇到合理的事情我們就要遵從它。人有七情六欲,很容易被感情綁住了,被情緒左右了,而不聽從理智。每個人隻能在不違背義理,不違背是非的情形之下,才可以讓個人的偏好、感情來做點主。《朱子家訓》讓我們知道,做父母的先把自己做好,孩子你不用教,他自己就學著父母的榜樣﹔做老師的把自己做好,學生你不用要求他,學生聰明得很,馬上就跟著你做﹔黨員干部,隻要自己做得正派,在言傳身教、潤物無聲中,周圍的人也就會正派起來。
《朱子家訓》,短短317字,卻字字珠璣,道理很深,體現了高超的家教智慧。
朱杰人:317字家訓凝結儒家思想精華
《朱文公家訓》又稱《朱子家訓》,原收在朱氏家譜,是朱子訓誡家族子弟的私家文件,隻供家族內部使用,后來一經公諸於世,便廣為流傳。《朱子家訓》隻有短短317字,但卻道出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底線。這個底線劃得非常清晰,而且是可以執行的。朱子對傳統家訓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一個改造是把傳統家訓中最根本、最精髓的思想予以形而上的哲理化,把它們提升到哲學與“道”的高度,並以精煉的語言表達出來。《朱子家訓》強調人在謀求獲取自身權利之前,必須自我覺醒與自我塑型。同時,它又強調個人與社群、社會的和諧相處關系。它的內涵可以有多層次、多角度的解讀和引伸。這是朱子運用語言表達思想的高妙之處,也正是《朱子家訓》可以在諸多傳統家訓著述中熠熠生輝的原因所在。
張品端:以禮應物 以禮待人
《朱子家訓》中心思想是教導人們應如何進行道德修養,如何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有益於社會的人。
要正確對待自己與對待他人。《朱子家訓》提出:“切勿矜己之長。”如果矜己之長,就會驕傲自滿,自以為是。朱子要求“慎勿談人之短。”這是由於:其一,人非聖人、完人,人人都有短處、缺點﹔其二,隨便談人之短,不但對克服短處不起幫助作用,而且會影響內部的團結。
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朱子家訓》要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為善,就是要辦善事、好事和實事,做有益於人民的事。大善是由小善積聚而成的,積小成大,量變最終會引起質變。這就是為什麼惡雖小不能為,善雖小卻要為之。一句“勿非禮而害物命”,朱熹就把“仁”推廣到生物甚至非生命的領域,萌生出溝通人與自然關系中的和諧順應思維,爭取實現“天人合一”的生存環境。 “物命”兩字啟迪著人們要擴大精神文明視野,控制無限增長的物質享受欲望,把感官的享樂轉向審美的追求,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相關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