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中紀委網站推出“中國傳統中的家規”第32期:《朱熹:落落三百余文 千古“治家之經”》。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別稱紫陽,是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理學集大成者,被尊稱為朱子,因謚文,又世稱朱文公。
朱熹不僅是一代大儒、理學宗師,治家同樣嚴謹有方,他把儒學精華和自身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家規家訓之中,對朱子后裔影響深遠。朱熹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貧,不取不義之財。他辦了很多書院,卻沒有為自己置辦任何產業,也沒有為家人謀取任何私利。據史料記載,朱熹晚年,生活比較清貧,“其齋舍無以避風雨”。即使在這樣的困境中,朱熹對他人惠贈的財物,隻要是於法有礙,一概以禮謝絕,絕不收受。
●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縣)人,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后長期生活在福建省崇安縣五夫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五夫村),是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理學集大成者,被尊稱為朱子,因謚文,又世稱朱文公。
朱熹自小聰穎,善學好問,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中進士,曾任秘書閣修撰,漳州、潭州知州,煥章閣待制、侍講等職,做官清正有為、廉潔奉公。
朱熹從事教育五十多年,振舉書院建設,廣注典籍,於經學、史學、文學、樂律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著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等。后人編纂的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等。
●朱熹故居和書院
紫陽樓
紫陽樓又名紫陽書堂,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建於南宋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朱熹從15歲起在此定居,直到晚年遷居建陽,在此樓堂住了近50年。
興賢書院
興賢書院建於南宋孝宗時期,為紀念先賢胡憲(號籍溪先生)而構筑。朱熹當年曾在該書院講學授徒。所謂“興賢”,即寓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后書院於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由鄉人連城珍等十四人首倡,在崇安縣令張翥支持下,得以重建。
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又稱武夷書院,位於福建省武夷山九曲溪五曲溪東,隱屏峰南麓,是朱熹於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所建,為其著書立說、倡道講學之所。按朱熹《武夷精舍雜詠詩》所記,其布局大致是:隱屏峰下,兩麓相抱之中,有三間房屋,名為仁智堂。堂的左右,有兩間臥室,左邊是自己居住的,叫隱求室,右邊是接待朋友的,叫止宿寮。左麓之外,有一處幽深的山塢,塢口累石為門,稱石門塢。塢內別有一排房屋,作為學者的群居之所,名為觀善齋。石門西邊,又有一間房屋,以供道流居住,名為寒棲館。觀善齋前,還有兩座亭子——晚對亭和鐵笛亭。而在寒棲館外,則繞著一圈籬笆,截斷兩麓之間之空隙,當中安著一扇柴門,挂上“武夷精舍”的橫匾。
朱熹在此著書立說,授徒講學,長達五年之久。其理學思想也因此傳播開來,形成了一個有力量、有影響的學派,匯集了當時主要的儒學學派(濂學、洛學、關學)之大成。他還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匯成一系,始創“四書學”。之后,一批理學名家相繼在武夷精舍附近擇地筑室,讀書講學,有的還以“繼志傳道”為己任。所以,武夷精舍所在地武夷山在南宋時期已成為一座名山,后人稱之為“道南理窟”。
考亭書院
考亭書院位於福建省建陽市考亭村,是朱熹晚年居住、講學之地。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朱熹筑室居此,因四方來求學的人眾多,復至於居室之東,稱為“竹林精舍”,后改名“滄州精舍”。朱熹在此授徒講學八年,著述甚豐,完成了理學思想的最后體系。宋理宗時,程朱理學倍受重視,詔為書院,御書“考亭書院”匾額。
●朱熹家訓
朱熹不僅是一代大儒、理學宗師,治家同樣嚴謹有方,他把儒學精華和自身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家規家訓之中,對朱子后裔影響深遠。
《朱子家訓》是朱熹晚年留給后世子孫的一篇著名家訓。全文短短三百余字,講述了個人在家庭和社會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精辟闡明了修身立德治家之道。家訓以簡朴的語言,勾勒出富含哲學思辨的道德倫理思想,是朱熹關於治家方面的一篇重要著作。通篇家訓文句工整對仗,言辭清晰流暢,富有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朱子家訓》是治家理論的總綱,后世多有所發揮與闡述,如明末清初朱氏后裔朱柏廬便在《朱子家訓》的基礎上,寫出了《朱柏廬治家格言》。
朱熹送長子朱熟去婺州金華(今浙江省金華市)求學時,還曾寫過一封家書《訓子從學帖》(又名《與長子受之》),在家書中語重心長教育朱熟勤學習、交益友,一片殷殷之情,愛子之意躍然紙上,成為家書名篇。
此外,朱熹為訓導子弟還曾編訂一本《童蒙須知》(又名《訓學齋規》),從穿衣飲食、說話走路、讀書寫字等方面教育子弟從小就要在生活和學習方面養成良好習慣。此書后來成為重要的蒙學課本之一,深受后人推重,裡面的一些名言名句如“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等廣為流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