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紀委推薦朱熹家風:晚年安守清貧 他人惠贈財物一概謝絕【2】

2016年02月17日08:1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大儒朱熹:紫陽高照 家訓流芳

  沿福建的母親河閩江溯源而上,進入連綿起伏的武夷山脈,在這片青山綠水間,保存著一座獨具特色的千年古村——五夫。紫陽樓、朱子巷、興賢書院、朱子社倉……走進五夫,就走近了理學宗師的傳奇人生,誦讀《朱子家訓》,品味一代大儒的家國情懷。

  南宋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年)的一天,福建省崇安縣五夫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五夫村)鵝卵石鋪就的小巷裡,一位中年婦女帶著一男一女兩個孩子正在趕路。男孩名叫朱熹,小名沋郎,這次他是遵照父親遺命,前來五夫拜師求學。正是這個孩子的到來,為五夫書寫了新的傳奇。

  中華朱子學會常務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朱杰人:

  朱子幼年喪父,他十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父親去世時給他留下了遺囑,說:“你要到五夫去找我的朋友劉子翚、劉子羽兄弟,你要(像)對父親一樣對待他們,他們就是你的父親。好好向他們學習,接受他們的教育。”

  五夫,原名五夫裡,始建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多年。這裡蓮池十裡,荷花映日,人稱“蓮花之鄉”﹔五夫名人輩出,著名婉約派詞人柳永在五夫長大,湖湘學派創始人胡安國也出自五夫,五夫也有“鄒魯淵源”的美譽。

  紫陽樓,朱子故居,是五夫的劉氏家族為遠道而來的朱熹母子專門修建的。朱熹到五夫后的第二年,就住進了這棟樓,一直到晚年遷居建陽,他在這棟樓裡生活了近半個世紀。

  在紫陽樓正堂,有一塊古朴屏風,屏風所刻內容為《朱子家訓》。作為古代家族文化教育的典范,《朱子家訓》是朱熹晚年對其長孫朱鑑修身進德的深情囑咐和殷切期望。全文短短300余字,以簡朴的言語,勾勒出富含哲學思辨的治家理論。

  朱熹一生,命運多舛,幼年失父,中年喪偶,幼女夭折,胞妹早逝,晚年失子。經歷無數悲歡離合的他,在家訓中,特別看重家庭的親睦。朱熹在這方面,身體力行,留下了不少佳話。

  武夷山市朱子學校校長 江錦平:

  朱熹送自己的長子朱塾到千裡之外的婺州金華(今浙江省金華市),去拜自己的好友呂祖謙為師。臨別前,朱熹連夜寫下《訓子從學帖》,交給朱塾。

  中華朱子學會常務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朱杰人:

  在這封長信裡朱熹給朱塾規定了很多具體的東西,比如不能喝酒,交朋友一定要謹慎,不能在同學間搬弄是非,尤其是你不能在老師面前去攻擊你的同學等等,規定得非常細。

  在五夫,有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小巷,叫朱子巷,朱子巷彎彎曲曲,凹凸不平,這正如朱熹的人生。縱觀朱熹一生,頗多曲折,但朱熹始終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別人的不解和非議,告誡后世子孫,不可以記仇、不可以以怨還怨,要學會理解和寬容。

  朱熹14歲到五夫投奔父親的好友劉子羽,並從學於五夫的劉子翚、胡憲、劉勉之等先賢名士。從小受先賢教誨,朱熹特別重德修身。他認為讀“聖書”可以修德,識禮義可以養氣。人因讀書而美麗 ,人因識禮而高雅。對於有德之人,朱熹格外敬重。陸游、辛棄疾等人與朱熹成莫逆之交。甚至朱熹跟一些與自己論點相左的人也成了好友。

  中華朱子學會常務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朱杰人:

  比如,他一生中有兩個(主要)論敵,一個是陸九淵一個是陳亮,在學術觀點上完全不一致的,甚至可以說是尖銳對立的。但朱子和他們兩人的私交非常好,他們是非常好的朋友,比如鵝湖之會以后,朱子和陸九淵學術的爭論已經到了極點了,但是朱子到了江西,辦了白鹿洞書院以后,還是把陸九淵請去講學,並且把陸九淵講課的提綱親自抄寫出來,刻成碑立在白鹿洞書院。所以他和陸九淵雖是論敵,卻也是很好的朋友。

  在五夫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朱熹到女婿黃干家中,女兒朱兌因家裡貧窮,拿不出好東西招待父親,隻能以蔥湯麥飯讓父親充飢,心中很是內疚,感覺對不起父親。但朱熹面對這頓粗茶淡飯卻吃得格外香甜。

  中華朱子學會常務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朱杰人:

  朱子不但沒有怪罪女兒,朱子反而非常高興,而且寫了一首詩,這首詩是這麼說的,“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飢。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人。”寫了這樣一首詩表揚他的女兒,就是說蔥湯麥飯是太可口了,隻要能夠療飢,能夠吃飽,我就很滿足了,你要想到還有很多人連飯都吃不飽呢,朱子就是這樣一種胸懷,他的勤儉在當時是有名的。

  朱熹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貧,不取不義之財。他辦了很多書院,卻沒有為自己置辦任何產業,也沒有為家人謀取任何私利。據史料記載,朱熹晚年,生活比較清貧,“其齋舍無以避風雨”。即使在這樣的困境中,朱熹對他人惠贈的財物,隻要是於法有礙,一概以禮謝絕,絕不收受。

  中華朱子學會顧問、福建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馬照南:

  朱熹他家從江西婺源遷到福建來以后,家庭一直是比較清苦的,相當的清苦,日子過得很艱辛,但他凡是不義之財,一概不取,始終以清廉自守。朱熹的清廉在歷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包括在《宋史》裡都有記載。

  《朱子家訓》寥寥數百字,卻深刻闡述了朱熹關於做人的准則“仁、義、禮、智、信”,這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濃縮。

  八百多年過去了,朱熹后裔繁衍生息,已歷經三十多代,子孫遍布各地,達數百萬之眾。朱子后裔不管是身居官場還是靜處鄉村,老祖宗親手寫下的《朱子家訓》成了他們共同的人生指引。《朱子家訓》是治家理論的總綱,后世多有所發揮與闡述。如明末清初朱氏后裔朱柏廬便在《朱子家訓》的基礎上,寫出了《朱柏廬治家格言》。

  作為一代大儒,朱熹清正廉潔、嫉惡如仇,而心裡又總是裝著百姓,親民愛民。他的這些官德思想得到后世官員的倡導,甚至身體力行。

  中華朱子學會顧問、福建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馬照南:

  《朱子家訓》是朱子對家庭建設、社會建設的一些體驗和感悟,通過這篇《朱子家訓》,我們也看到了朱子的人格影響和人格魅力。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時至今天,朱熹的思想仍然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而《朱子家訓》也為我們修身處世、治家教子提供了重要借鑒。

  中華朱子學會常務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朱杰人:

  《朱子家訓》讓我們知道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文明的人。

  回望紫陽樓,朱熹當年親手種植的樟樹,現已郁郁蔥蔥,綠蔭如蓋。五夫村外,荷花飄香,“朱子故裡荷田田,閩邦淵源水清清”。人心向善,古村不老,紫陽高照,家訓流芳!

  ●一代大儒朱熹如何清廉為官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翁。宋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世稱朱子。19歲中進士,先后任同安縣主簿、南康知軍、漳州知州、荊湖南路安撫使等,官至煥章閣待制兼侍講,當過皇帝宋寧宗的老師。

  作為一位儒學家、理學家,從政的朱熹清正廉潔、嫉惡如仇。他一生從政時間不過短短九年,但在任期間,廉潔奉公,公正無私,不畏權貴,對貪贓枉法之徒深惡痛絕。

  1182年7月,朱熹到台州巡視災情。接到反映知府唐仲友為官不正的舉報后,朱熹決定對唐仲友進行調查,查明了其在台州知府任上存在違法收稅、貪污官錢、偽造錢幣等多項違法亂紀行為。

  中華朱子學會顧問、福建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馬照南:

  朱熹一再上奏折要彈劾唐仲友,即使明明知道唐仲友是當朝宰相的親戚。朱熹遇到這種違法亂紀的事是毫不手軟的,他一連上了七道奏折來彈劾這個唐仲友,這個(案件)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這說明朱熹的清廉不僅表現在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而且表現在他對社會風氣的治理,對貪官污吏的(懲處)毫不手軟。

  朱熹非常親民愛民,心裡總是裝著老百姓。朱熹在南康任職時,有一富家子弟躍馬於市,踏傷一小孩,小孩生命垂危。朱熹知道此事后,命下屬將肇事者送到衙門處罰。這時有熟人前來說情:“此人是富家子弟,何苦要拷打他呢?”

  福建省南平市朱子文化保護建設專家組成員 祝熹:

  朱熹說,如果不處理他,反而對不起百姓。后來朱熹在南康有了一次講學的機會,就講解了一篇很著名的文章《西銘》,這裡面就提到了老百姓和自己的兄弟是一樣的。他通過這種教化的方式來教育當地百姓,同時也展現了他不畏強權,予民公道的一個方面。

  朱熹長期生活在農村,深知民眾疾苦,從小心中就蘊藏著幫貧救困、憂世恤民的思想。他雖然輾轉多處為官,但每到一處,重農桑,興水利,正經界,輕賦斂,懲貪官,治豪強。

  朱子社倉坐落在五夫鳳凰巷內,是朱熹為賑濟災民於乾道七年即公元1171年創建的。社倉竣工時,朱熹親撰《建寧府崇安縣五夫裡社倉記》,並親自題了一首警醒詩:“度量無私本是公,寸心貪得意何窮。若教老子庄周見,剖斗除衡付一空”,以勸戒社倉管理人員要遵紀守法,不可有私心貪心。

  中華朱子學會常務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朱杰人:

  朱熹建立了義倉制度,義倉制度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豐年豐收的時候,政府用很低的價格把糧食收購進來,儲藏在倉庫裡面,到了災荒老百姓沒有飯吃的時候,用更低的價格甚至免費把糧食賑濟給災民,讓災民度過飢荒,然后再恢復生產,這個義倉制度、義倉到現在都還保存著,這也是朱子當年為老百姓做的一件善事、一件好事。

  八百多年風雨侵蝕,朱子社倉屹立在武夷的青山秀水間,屹立在千千萬萬勤勞淳朴的百姓心中。聖賢朱熹雖已遠去,但其一心為民,清廉為官的品德,正如五夫的蓮花,經久不衰,越開越盛!

  ●朱熹家訓摘編

  修身

  慎勿談人之短,切勿矜①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②報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③之。

  【注釋】

  ①矜:夸耀。

  ②直:坦誠正直。

  ③諭:勸導,勸誡。

  【譯文】

  不要隨便議論別人的缺點﹔切莫夸耀自己的長處。對有仇隙的人,用講事實擺道理的辦法來解除仇隙。對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誠正直的態度來對待他。別人有小過失,要諒解容忍!別人有大錯誤,要按道理勸導幫助他。

  居處須是居敬,不得倨肆惰慢。言語須要諦當①,不得戲笑喧嘩。凡事謙恭,不得尚氣凌人,自取恥辱。

  【注釋】

  ①諦當:恰當、得當。

  【譯文】

  平日的儀容舉止一定要恭敬端庄,不得放肆怠慢。說話一定要得當,不得嬉笑喧嘩。凡事要謙恭,不得盛氣凌人,自取恥辱。

  齊家

  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

  【譯文】

  當父親所珍貴的是“慈”,疼愛子女。當兒子所珍貴的是“孝”,孝順父母。當兄長所珍貴的是“友”,愛護弟弟。當弟弟所珍貴的是“恭”,尊敬兄長。

  守正

  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

  【譯文】

  不要做損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賢才和嫉妒有能力的人。對待蠻不講理的人不要聲言忿恨,不要違反正當事理而隨便傷害人和動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義的財物,遇到合理的事情要擁護。

  崇文

  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斯文不可不敬。

  【譯文】

  不可不勤讀詩書,不可不懂得禮義。子孫一定要教育,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學識的人。

  早晚受業①請益,隨眾例不得怠慢。日間思索有疑,用冊子隨手札記,候見質問,不得放過。所聞誨語,歸安下處②,思省切要之言,逐日札記,歸日要看。見好文字,錄取歸來。

  【注釋】

  ①受業:接受老師傳授的學業。

  ②歸安下處:回到住處休息。

  【譯文】

  每天聽先生講書和請教,要和他人一樣按常例進行,不得怠慢。有疑點要用小本子隨手記錄下來,等候向老師請教。聽到老師訓誨,回到自己住處,要思考其中最緊要的話,逐日記下,回來的時候帶給我看。看到好的文章,也要抄下來帶回。

  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譯文】

  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讀書時心不在焉,眼睛也不仔細看書,心眼都不專一,只是口中一次次朗誦,這樣是絕對記不住的,即使勉強記住了,保持的時間也不會長久。“三到”之中又以心到最為重要,如果心到了,那麼眼、口豈能不到。

  尚德

  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於我,我必遠之。

  【譯文】

  遇見老人要尊敬,遇見小孩要愛護。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紀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紀比我大,我一定遠離他。

  擇友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但恐志趣卑凡,不能克己從善,則益者不期疏而日遠,損者不期近而日親。此須痛加檢點而矯革之,不可荏苒漸習,自趨小人之域。

  【譯文】

  大凡為人敦厚忠信,能批評我的過錯的,是有益的朋友﹔那種諂諛奉承不正經,傲慢輕浮不庄重,引導別人做壞事的,是對自己有害的朋友。就怕你志趣卑下庸俗,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從善如流,那麼有益的朋友無意疏遠而日漸疏遠,有害的朋友沒想接近卻日益親近。這一定要下大決心加以檢點去矯正,不可一天天漸漸變成習慣,自行墮入小人的圈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李源、姚茜)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