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中央紀委網站“中國傳統中的家規”專欄推薦了民族英雄林則徐故居,又名“雲左山房”。專欄介紹,正因為林則徐一生始終恪守“十無益”的家規,才能在那樣一個年代抒寫“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人生篇章,展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偉大胸懷,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林則徐簡介
林則徐(1785-1850),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是清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他本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人生態度,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主持了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並粉碎了英國侵略者的多次武裝挑舋,表現了堅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在3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林則徐歷官14省,統兵40萬,為官清廉剛正,關心民隱,為民眾所稱頌﹔主持編譯外國報刊,了解學習西方技術,被譽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還致力於興修水利、治理水患,福澤至今。林則徐一生以愛國主義對待國家,以重民思想對待人民,以改革精神對待社會,以廉潔自律對待自己,為后人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林則徐出生地暨幼年讀書處
林則徐故居
林則徐故居,又名“雲左山房”,位於福州市鼓樓區鼓西街道文北路(文藻山),坐北朝南,佔地面積3500多平方米,是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於道光初年購置,內含主座三進,東西各兩進,由“七十二峰樓”(林則徐藏書樓)、“揖斗樓”等組成。林則徐為其父母丁憂守制、回鄉探親以及晚年養病時居住於此。
1948年,一場洪水摧毀了林則徐故居大部分建筑﹔1961年,林則徐故居被公布為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林則徐故居第一期修復工程“七十二峰樓”竣工﹔2013年,作為“林則徐宅與祠”的組成部分,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七十二峰樓”被辟為“林則徐文獻館”﹔2015年8月,“林則徐文獻館”正式啟用,林則徐故居二期修繕工程開工。
林文忠公祠
林則徐家風家訓勵后人
在浩渺的宇宙中,有一顆耀眼的小行星——林則徐星,這是國際天文學史上極少用中國政治家名字命名的行星,這是福州人的驕傲,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世界華人的驕傲。
民族英雄林則徐是中國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世界禁毒先驅,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1995年,在福州召開的紀念林則徐誕辰210周年大會號召,“繼承、發揚林則徐堅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氣貫長虹的民族正氣,學習他清廉剛正的高尚風范,學習他‘開眼看世界’的開拓精神”。
閩都福州,鐘靈毓秀,人文鼎盛,素有“海濱鄒魯”的美稱。在毗鄰三坊七巷的澳門路16號,有一座古典園林式建筑,這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禁毒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以及福建省廉政教育基地——林則徐紀念館。
林則徐紀念館的前身是“林文忠公祠”。1905年,在林則徐逝世55年后,他的后裔和鄉人為了紀念他修建了這座祠堂。1982年,被辟為林則徐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講解員歐陽婷介紹,林則徐的傳世家訓,叫做十無益格言。當時林則徐面對社會世風日下,道德淪喪,他綜合社會上流傳的格言,寫下這篇傳家之訓。這篇家訓不僅是林則徐個人的修身標准,更是教導子孫后代為人處世的經典范本。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不孝父母,奉神無益﹔
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作事乖張,聰明無益﹔
不惜元氣,服藥無益﹔
時運不通,妄求無益﹔
妄取人財,布施無益﹔
淫惡肆欲,陰騭無益。
正因為林則徐一生始終恪守著“十無益”格言,才能在那樣昏聵顢頇、盲目自大的年代,抒寫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人生篇章,展現出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偉大胸懷,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170多年過去了,“十無益”家訓穿越歷史的煙雲,影響並激勵著世世代代的林家后人。
林則徐第六世孫女林祝光表示,他平時對父母親非常孝敬,對他的兄弟非常愛護,到死以后還要把父母親、兄弟和自己埋葬在一起。我的父親是一位書法家,他就把這些寫下來,挂在我們家的牆上,讓大家經常能夠按照十無益的(要求)來做人,在工作上怎樣報效國家。他傳給我們子孫的不是財產,都是一些精神財富。
林則徐提出“十無益”的做人准則,與他的人生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1785年8月30日,這天子夜,福州左營司巷一間低矮破落的民房裡,一個男嬰降生了,他就是被后人稱為民族英雄的林則徐。究竟是什麼,讓這個當時福州城裡再普通不過的平民之家,養育出如此了不起的人物?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原副館長官桂銓說,他們的姐妹母親做紙花,他在讀書。那有時候林則徐就想幫忙他母親做紙花。他母親說小孩子應該志氣遠大,要讀好書,為國爭光。林則徐,他的生活,小時候是非常苦的,清貧磨練林則徐的堅強意志,所以他幼小的生活就深深地印在他腦海裡。
父母親的言傳身教在林則徐幼小的心靈裡轉化成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而林則徐本人,也用淡泊、仁愛、勤勉的家風,身體力行,教育后代。在林則徐紀念館的第一展廳,懸挂著這樣一幅林則徐書寫的對聯:“師友肯臨容膝地,兒孫莫負等身書”,意思就是說,老師和朋友能夠來到隻能容納膝蓋大的地方學習,他非常高興,希望兒孫們要勤奮讀書,努力做到博學多才,不辜負父輩們的殷切希望。
福建省文史研究館原館長盧美鬆介紹,1839年,林則徐奉命當上欽差大臣,一路風塵仆仆,剛到廣州他就給他的夫人寫了一封信,信中鄭重告誡他的夫人,當官不易,做大官更難,我自己是畢恭畢敬,奉命唯謹,要告訴兩個兒子,一定要千萬務須謹慎,不可仰仗乃父的勢力,到官府走動,或者干預地方上的事情,所以他告誡他的夫人,轉告教育他的兩個兒子。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林則徐一生確實是非常謹慎,所以他為什麼做官,能夠始終保持那麼好的官聲,這跟他自己遵守他父親對他的告誡,另外一方面他也按照這樣的一個家風,告訴他的夫人,教育他的孩子,我認為在這一點上,他是一脈相承他的家風。
1847年,63歲的林則徐已宦海浮沉三十余年,他眼見三個兒子,長已成名,少亦舉業,而此時的自己疾病纏身,林則徐立下了《析產鬮書》,為三個兒子分家產。
盧美鬆表示,任何偉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特定環境的熏陶,“林則徐”這個名字,就是從這樣看似平凡、實不簡單的家庭走進歷史,走向世界。2015年8月30日,是林則徐誕辰230周年的紀念日。在這重要時刻來臨之際,重讀林則徐的經典家訓,回顧其感人的家教故事,不僅僅因為它展現了民族英雄林則徐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更因為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的智慧之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