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走近王岐山推薦的反腐名臣:“半飽居士”陳廷敬

2015年08月19日08: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編者按:據《環球人物》雜志報道,在離任北京市長時,王岐山曾向同事推薦《大清相國》一書,書中大篇幅講述了一代名相陳廷敬巡查地方官場的故事。近日,中央紀委網站“中國傳統中的家規”專欄推薦山西晉城陳廷敬故居,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王岐山推薦的反腐名臣究竟是什麼人?

人物介紹

陳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號說岩,晚號午亭,清代澤州人(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順治十五年(1658年)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給他加上“廷”字,改為廷敬。歷任日講起居注官、經筵講官,《康熙字典》總裁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

陳廷敬為政清廉,《清史稿》給他以“清勤”的評價。在官居吏部尚書時,陳廷敬曾嚴飭家人,有行為不端者、有送禮賄賂謀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禮部上任,曾立下規矩:“自廷敬始,在部絕請托,禁饋遺。”

陳廷敬還是個頗有成就的學者兼詩人。其中屬於他個人的詩、文集主要有:《午亭文編》、《河上集》、《參野詩選》、《說岩詩集》、《山禮指要》、《午亭歸去集》等﹔同時,陳廷敬還多次主持編撰國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鑒古輯覽》、《三朝聖訓》、《政治典訓》、《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統志》、《佩文韻府》、《方輿路程》、《康熙字典》等。其中,《康熙字典》是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聖旨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它是在明朝《字匯》、《正字通》兩書的基礎上加以增訂的,共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47035個),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陳廷敬因耳疾乞休,被允准。陳廷敬入禁苑謝恩,康熙帝諭曰:“卿是極齊全的老大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陳廷敬病逝,享年74歲。康熙皇帝親作挽詩悼之,賜謚“文貞”。

陳廷敬故居

皇城相府大學士第

皇城相府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的晉城市陽城縣皇城村,原名“中道庄”,清時由康熙賜名並親筆御書“午亭山村”。后因康熙皇帝兩次於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稱“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建於明清時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為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閱官、輔佐康熙皇帝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代名相陳廷敬故居。整個建筑由內城和外城兩部分組成。內城系明代遺構,外城為清代所建。內外城牆總長達78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左右,寬度在2.5與3米之間,總佔地面積為10萬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間。

內城(原名斗筑居)與外城(中道庄)緊密相連,渾然一體,為依山而建的全封閉雙城堡建筑群。外觀,城中有城,順物應勢,蔚然壯觀﹔其內,庭院錯落,曲徑通幽,博大精深。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且將明代建筑與清代建筑巧妙結合,形成了集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廟院宗祠、書院學堂、防御工事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獨特建筑風格。內城和外城的總體布局,以“神龜”祥瑞之象組合建造,寓有“千秋永固”之意。

皇城相府作為清代早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詩人陳廷敬的居所,文化內涵豐富,歷史遺存甚多。明清兩代,生活在這座相府內的陳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輩出,著述繁多,冠蓋如林,僅有著作流傳至今的詩人達36位,曾出現過41位貢生,19位舉人,並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美譽。

山西省陽城縣皇城村的陳氏家族在歷史上有過九位進士,其中有六位翰林,誕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理學家、清康熙朝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有大小官員和詩人三十多位,是典型的翰林門第、宰相家風,成為中國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康熙皇帝曾寫過一首五言律詩表彰陳廷敬的風度:

橫經召視草,記事翼鴻毛。

禮義傳家訓,清新授紫毫。

房姚比就韻,李杜並詩豪。

何似升平相,開懷宮錦袍。

其中“禮義傳家訓”,是說陳廷敬的陳氏家族是把禮義道德作為家訓代代相傳的。

陳廷敬為官期間始終保持清廉的本色

陳廷敬一生為官五十余載,擔任過左都御史和吏、戶、刑、工四部尚書及文淵閣大學士,是《康熙字典》總纂官,更是康熙皇帝頗為倚重的股肱大臣,對康熙朝的文治武功及康乾盛世的形成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陳廷敬為人“老成寬大”,“恪慎清勤”,“慎守無過”,康熙帝稱贊他是“極齊全的老大人”,對他的處事為官、人品道德和清廉作風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去世后,贈謚號曰“文貞”。

在那樣一個年代,陳廷敬是如何做到恪盡職守、潔身自好的呢?

明代中期,陳氏二祖陳林以煤鐵起家,歷經數代積累,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家族。經商網絡遍及東南亞和俄羅斯,是晉商澤潞商幫的早期代表。

有強大的經濟后盾做支撐,陳氏家族開始供子弟讀書以考取功名。明清兩代,陳家一共出了九位進士,其中有六位翰林,有大小官員三十八位,成為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

陳家的興旺當從陳家三世祖陳秀編撰的《陳氏家訓》說起。

陳秀,字升之,幼時聰穎,學習舉子業,可是他不喜歡八股文,考場屢屢失利。但他能詩文,而且喜歡寫散曲,有元代人的風格。他還擅長書法,精於行草。陳秀因沒有考取功名,無法由正途進入官場。后來國家選拔人才,他得到地方舉薦,經過考核,被選為陝西省西鄉縣典史。官員的品級最小的是九品,典史不入流,沒有品級,負責掌管文書收發。西鄉縣附近有一個城固縣,知縣空缺,上級就讓陳秀去代理城固知縣。陳秀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受到當地百姓愛戴。后來他辭官歸家,當地百姓為他立了生祠表示紀念。陳秀做了九年典史,留下了很好的官聲。

山西省詩詞學會副會長柏扶疏表示,陳秀生活於明弘治年間,少時聰慧,卻因不喜八股文,考場屢屢失利。他能詩文,后經推薦,被選為陝西省西鄉縣典史,還曾代理城固知縣。陳秀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愛戴。后來他辭官回家,當地百姓為他立了生祠表示紀念。

因為在外任職,陳秀擔心兒子因為缺乏管教而整天出入於歌樓酒館,沉迷於花天酒地的生活,不努力讀書,於是,自西鄉縣寫了教子詩詞寄給他,后來就成為陳氏家族的家訓。

陳氏家訓實際上就是三首詩,三首詞。看似簡單,但包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卻十分深刻。涉及到了讀書、做人、交友、持家、做官等方方面面,涵蓋了“勤、儉、學、善、廉”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朴素道理。

陳秀的教子詩對陳氏后人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陳氏后人居家立身之本。

其裔孫陳昌言說:“每捧讀之,奚啻義方訓,允為子若孫守身家良謨也。”陳廷敬也說:“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實肇於此也。”

“勤、儉、學、善、廉”五字箴言中,一再得以體現的是一個“廉”字。

“詩書勤講讀,財利少貪求。”

“清勤爺自守,孝友在兒為。”

“享濁富徇利亡身,懷私心違天害理。”

“修職業要如清獻,不貪財欲比元之。”

雖為小吏,但是,在從政的過程中,陳秀深刻認識到了權力的雙面性,如果不能控制貪欲,必會走上貪腐的道路,禍害百姓,遺臭萬年!所以,他教導后人,“修職業要如清獻,不貪財欲比元之。”也就是說,“做事業要像宋代的鐵面御史趙抃一樣忠於職守﹔不貪財要像宋代的翰林學士王禹偁那樣拒絕賄賂。”

一代一代耕讀傳家,一代一代耳濡目染,“廉”之一字,成為陳家后人做人為官者必須遵守的戒律。

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是崇禎甲戌(1634)科進士。初授樂亭知縣,為政清廉,政績突出。后升為御史,他仗義執言,多次彈劾貪官,從不回避。

陳廷敬進入仕途之后,更是得到了父母耳提面命的教育。

柏扶疏表示,陳廷敬進入仕途后,他父母經常告誡他不能有貪心。康熙元年(1662年),陳廷敬回家探親,這時他還是翰林院的一個小官,他的父親陳昌期了解了他為官的情況后說:你能夠保持廉潔正派的品格,對我來講是最難得的回報。康熙四年(1665年),陳廷敬回京赴任的時候,母親張氏為他治理行裝,對他說:“你的一切花銷,家裡都會想辦法幫你解決,千萬不敢貪國家的便宜。”“慎毋愛官家一錢。”

父親的話對陳廷敬來說是表揚,母親的話對陳廷敬來說是鞭策。自此,陳廷敬把父母的話牢牢記在心中,每想到父母的教誨,往往會失聲痛哭。到了晚年,他檢點自己一生,清廉自守,果然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於是他寫詩道:

“不負當年過庭語,先公曾許是清官。”

在擔任左都御史期間,陳廷敬向朝廷奏呈《勸廉貴先以儉祛弊務絕其源》的奏章,強調“貪廉者,治理之大關﹔奢儉者,貪廉之根袛。欲教以廉、當先使儉”。提出通過朝廷立法、重新嚴格制定衣冠服飾輿馬乘車,器用婚配喪葬等禮制與辦法,使人心尚儉,以挽日益頹敗之風。康熙帝予以肯定,並詔令全國。

陳廷敬為官期間,始終保持清廉的本色。他有個別號,叫“半飽居士”,是他的門人對他私下的稱呼,“半飽”表明陳廷敬知足,從不貪得的謹慎之心,他深知一個人胃口過大,貪得無厭,必為天理不容,必然會得到自取滅亡的下場。

陳廷敬不僅深得康熙皇帝的褒獎,也受到同僚的贊譽。同朝大學士李光地說他“慎守無過,后輩亦難到。”揚州八怪之一的文學家金農在陳廷敬去世后十五年,仰慕陳廷敬的清德余風,寫詩贊曰:“獨持清德道彌尊,半飽遺風在菜根。”

陳廷敬不僅自己潔身自好,還特別注重教育家人后輩保持清廉之風。

他教導兒子陳壯履說:“更得一言牢記取,養心寡欲是良規。”要求兒子清心寡欲,克己自守。他的次子陳豫朋在關隴間做地方官達六、七年之久,頗有政績,清名遠揚。他在豫朋回京之日,高興地寫詩勉勵道:“敝裘羸馬霜天路,賴汝清名到處傳。”

在他執掌內閣期間,其弟陳廷弼官任廣東糧驛巡道,被人參訐為貪黷。遇到這樣的事,陳廷敬大權在握,不難擺平,但陳廷敬聞訊后,根本未考慮也不考慮如何為其弟開脫,而是日夜驚恐,感慨萬端,寫詩告誡子孫:

豈因寶玉厭飢寒,愁病如予那自寬?

憔悴不堪清鏡照,龍鐘留與萬人看。

囊如脫葉風前盡,枕伴棲烏夜未安。

憑寄吾宗諸子姓,清貧耐得始求官。

陳廷敬第十八代孫陳丙應介紹,“憑寄吾宗諸子姓,清貧耐得始求官”,這實際上是我們陳氏家規的提煉和升華,也是陳廷敬一生的真實寫照。

陳廷敬之后,陳家的兒孫輩又有六人考中進士,雖然官職不夠顯赫,但是,在廉潔從政上無一犯錯,保全了陳家“清貧耐得始求官”的家規。五百年風雨滄桑,世事變遷,陳氏家訓卻一直流傳下來,教育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陳氏后人。

陳廷敬第二十三代孫陳超介紹,從我記事起,父母會要求我背陳氏家訓,這根本不是我想學的兒歌、古詩詞,就覺得特別的煩。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才覺得陳氏家訓在我的成長中,對我如何做人做事,有很大的幫助,也理解了父母和祖先的苦心。

三晉大地,表裡山河。

山西自古以來人杰地靈,人才輩出。其中不乏清正廉潔的杰出人士。陳廷敬生於斯而長於斯,對這些以清德被世人所稱道的鄉賢十分敬佩,他曾寫有《六公贊》的詩作,為鄉賢大唱贊歌,為自己樹立榜樣。六公中,就有被稱作天下廉吏第一的於成龍。在於成龍去世后,陳廷敬為他寫了一萬多字的傳記,成為后人研究於成龍的重要史料。

於成龍與陳廷敬,一前一后,一北一南,成為清朝山西籍官員廉潔奉公的“雙子星座”,其光芒,至今仍閃耀在山西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相關新聞


中紀委推薦“天下第一村”:張谷英后裔無一名貪官

中紀委揭密9個巡視故事:有人藐視巡視 約談時拍桌子說狠話

聚焦近期落馬官員所涉問題:無視規矩 對抗審查 對黨不忠等

山西省審計廳原副廳長郝素珍(女)被“雙開”

十八大以來已有17名省部級落馬官員受審 7人涉多項罪名

回顧尉健行反腐敗論述:抓黨風絕不僅是辦幾個大案

回顧尉健行談監察工作:查辦案件要沖破各種阻力 頂住說情風

修訂黨紀處分條例等文件 王岐山打算怎麼干?

揭秘:中紀委如何處理手機舉報"四風"線索(組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李源、閆妍)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