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享樂中,老板成為“親密”的朋友,勾肩搭背,不分彼此。
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應有道。對領導干部來說,親商、安商,優化發展環境,是職責所在,但必須堅持原則,公私分明、不能逾矩,如果跨越界限,勾肩搭背、不分彼此,則早晚要出事。
倪發科與很多老板過從甚密,甚至達到了不分你我、“親密無間”的地步。這些老板出入倪發科家,如進“菜園子”,想來就來。無論是公事還是私事,不是去辦公室,而是進他家門商討、“匯報”。
比如吉立昌,倪發科與他特別“投緣”。兩人交往密切,經常在一起吃飯、出游。一次,倪發科應吉立昌的邀請,去吉家吃羊肉餃子。吃完飯后,吉立昌讓倪發科看他珍藏的籽料,倪發科順手就挑了3塊較大的帶回家。倪發科擔任副省長后,吉立昌還專門安排一輛汽車和一名司機,隨時為他服務。而倪發科則用得安之若素、“心安理得”。
不僅倪發科自己與老板“親密”接觸,他的家人也和老板們“深度”交往。因此,老板們不僅給倪發科行賄,還給他的家人送禮。他收受賄賂中的一部分,就是通過其家人代收的。
沉痛的教訓讓倪發科認識到:“領導干部與老板之間還是保持一定距離比較好,不要互相走進對方的生活。”
——在追求享樂中,貪婪擊退恐懼,誘惑侵蝕理性,僥幸心理讓他失去一次又一次自我挽救的機會。
在接受組織調查時,倪發科曾經抱怨:“如果組織上早提醒或早處理我兩年,我給國家造成的損失也不至於這麼大,自己犯的錯誤也不至於這麼嚴重。”然而,當他冷靜下來反思自己的舉動,后悔的是,自己一次又一次失去自我挽救的機會。
倪發科收受大量玉石、字畫后,自知價值太大,內心也曾彷徨、恐懼過,但最終還是貪婪擊退了恐懼,誘惑侵蝕了理性,他沒有主動認錯改錯,而是處心積慮規避調查,掩蓋錯誤。
早在2005年,安徽省委巡視組到六安市巡視時,聽聞風聲的倪發科便要求黃某某把他送的幾幅字畫先拿回去,兩年后,倪發科居然又把字畫要回。2012年7月,倪發科得知可能被調查,於是將部分玉石退還給了吉立昌,兩個月后以為調查停止了,不僅收回了之前退的玉石,而且“忍不住”又順手收了3塊大的玉石。在得知組織調查后,他將收受的大量貴重物品轉移到了13名親友處,而且考慮到關系親疏,將價值高的玉石轉移到最親近的人那裡。同時,擔心其大量收受玉石問題暴露,倪發科還向吉立昌提出以吉的名義辦個玉石展示館,將其收受的玉石轉移到展示館托管,使其貌似“物歸原主”,企圖逃避黨紀國法的追究。
“現在,腸子都悔青了。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決不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倪發科痛悔莫及。
然而,人生沒有如果,人生也不可能重來。倪發科的后悔,為時已晚。
理想信念動搖、思想防線崩潰,縱情享樂、私欲膨脹,玩物喪志、自甘墮落,最終深陷腐敗泥潭——倪發科帶給我們的教訓是極其深刻的。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深刻認識到,享樂主義盛行,不僅腐蝕干部、損害形象,也危害公信、敗壞風氣﹔不僅弱化黨自身的凝聚力,也消解著社會的“精氣神”。任由其蔓延而得不到有效遏制,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黨和人民群眾隔開,就會像一把無情的刀割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
“奢靡之始,危亡之漸”。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深入開展,每一名黨員領導干部務必對照倪發科這個反面典型,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四風”方面的突出問題,努力做到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史文杰 王新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