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曄/孔令君/李茂君
辦公室主任輕鬆了
“八項規定”剛開始,領導就跟小陳嘀咕過好幾次:“憋死了!”
小陳知道,領導是愛喝酒的人,吃飯無酒不歡。可如今,已經連續好幾個星期,沒人請領導吃飯了,別說請,連陪喝酒的人都沒有。
領導抱怨說,隻得下班回家跟老婆對酌半斤,過過酒癮。小陳接不上話,隻能顧左右而言他,或是皺著眉頭附和著抱怨幾下。
可實際上,小陳心裡開心得很。他所在的辦公室工作,以前最頻繁時,為各“兄弟單位”及外省市來考察交流的客人,一周要准備3次宴請,現如今,三周最多不過1次接待。
對他而言,八項規定直接減輕了他的“工作量”。
剛開始他跟領導都不太習慣——私底下有人說“吃得不爽”,工作餐要麼是自助餐,要麼就是簡餐,有時候就6個菜﹔倒不是沒吃飽,可作為招待方,面子上有些挂不住﹔而且一旦不喝酒,餐桌上就有些冷場,“沒有氛圍”,吃飯時間大大縮短。后來,大家都習慣了。
小陳說,如今下屬單位來辦事,都很“自覺”,打個招呼辦完事就回去,怎麼挽留都不肯一塊吃飯。小陳去其他單位辦事,也都“自覺”地要在晚飯前趕回來。
不吃請了,工作受影響嗎?小陳覺得,隻要人們都習慣了這樣的“程序”,按制度按規章辦事,業務工作不受影響。
不過他承認,對一些認為“陪吃喝”就是“主要工作”的人來說,日子就不好過了。
吃飯喝酒是“主要工作”?波蘭人安迪不大理解。
他在波蘭招商投資局上海辦事處,也是位“辦公室主任”。
他也會說一些“場面話”,比如“為了貫徹落實八項規定,我們粗茶淡飯,以茶代酒”。出人意料的是,他不僅了解“八項規定”,還非常“擁護”——從工作效率來說,八項規定為他節約了不少時間。
他也有不少“招待任務”,對方是中波兩國的企業家,或是中國各地政府﹔可他從來以簡單的自助餐會形式,沒有好酒,也沒有禮物,更沒有娛樂安排,他堅信隻有這樣,才能吸引來“誠心誠意談合作”,以及“對項目真正感興趣”的人。
簡朴會風“逆襲”
這一年,常在長三角一帶考察投資環境的商務客胡先生,見証了會風的變化。
4月,他在上海某區參加會議,居然因找不到會場而遲到。隻因過去,會場都是大條幅、紅地毯、花籃簇擁,“閉著眼睛都知會場在哪兒”。好不容易尋到會場,入座,他又發現細節變化——原本桌上多是一瓶礦泉水、一杯熱茶的“標准配置”,與會者可根據喜好選用,這回獨獨一瓶水。
5月初,他在浙江某縣,當地召集幾百黨政干部,召開接軌上海推進會。這次會議破天荒,被安排在一個略顯破舊的體育館內。許是年代已久,空調動力不足,館內人頭濟濟,官員們大汗淋漓。想喝水,但椅上竟未擺放礦泉水,現場工作人員示意,體育館內8個出入口,均放置有鐵水桶,桶旁是一大疊中號一次性杯子。一時,官員們哭笑不得,更有人“以苦為樂”,索性與那“古董級”的鐵水桶合影留念。
6月,胡先生到浙江另一縣,參加當地經貿洽談會。他被安排在當地一個未挂牌的酒店,看硬件,應該有五星級。會務接待解釋:“不敢去挂牌的五星級酒店,否則太明目張膽。”待午飯時,他被通知沒有桌餐,每位客人發一張飯卡,到酒店一樓“大食堂”就餐——客人自己端盤子,每取一菜,便刷一次卡。飯畢,他打聽下來,人均消費多在七八十元,雖也略顯奢侈,但總比十人一桌圓桌來得節儉。
10月,他去江蘇某區。該區原先極講排場,往年的招商活動,車隊浩蕩,前有警車開道,后有彩車助陣,主席台上,區領導致辭,每講一句,旁邊翻譯便要翻譯一句。台下黑壓壓人群中沒發現一位老外,有人納悶,不知翻譯“翻給誰聽”。但今年不同。同樣是當地一年一度最重頭的金秋經貿節,耗資巨大的禮花晚會、文藝演出統統取消。中午,雖是圓桌,但上的菜都非饕餮,代之以各類小點。會務接待方臉上歉疚,生怕怠慢,要求服務員每道點心都上3份。最后,是每人一碗紅湯面。這頓朴素的桌餐,客人風卷殘雲,半小時搞定,大家都贊高效務實。
一年,胡先生感觸良多。他說,他親眼見到,有位與會代表提出“要單間”,但會務方一句“有八項規定”,就把這無理要求理直氣壯擋了回去。當然,對於各地存在的一些“變通”之法,他認為是“地方上原先那套接待思路仍存在慣性,無法戛然而止。所以,更加希望那些折衷之術,只是過渡期的產物。”
相關專題 |
· 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糾正“四風”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