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中心|黨史人物紀念館|經典著作|歷次黨代會|黨史大事記|開國將帥名錄|黨史百科
黨史上今天|口述黨史系列訪談|歷史相冊|黨史周刊|圖書連載|永遠的豐碑|圖說黨史

中國共產黨新聞>>反腐倡廉>>專題>>廉者仁心——北京廉政歷史文化展覽>>第一單元:廉潔教化

第一單元:廉潔教化

第一節:廉的起源

【字號 打印 留言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廉者仁心——北京廉政歷史文化展覽

前言

廉政文化是中國歷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會大眾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實踐並形成的關於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建設、道德規范意識、社會評價、以及對廉政人物的頌揚與傳播等方面的總和。

2013年,我們的首都北京迎來了建都860周年,在其金元明清的古代都城史中,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形成了將儒學、官德和中央集權統治相結合的獨特廉政文化,對當時全國范圍內的廉政文化具有示范作用與重大影響。在此期間,北京發生了許多重要的廉政事跡,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廉政人物,因而形成了深厚的廉政文化積澱,其優秀部分突出表現為以下三方面特點,即:教化潛移默化,教化重於說教﹔制度完善,利於執行﹔言路通達,秉公直言。以上這些,對今天的我們,依然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中國自古重視道德教化,廉政思想以及廉政制度就受到思想家們以及歷代統治者們的重視。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仁”,即“人”,廉政思想反映了統治者執政的需要與人民安定生活的迫切需求,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組成。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對廉都有闡釋論証,其中,儒家將儒家仁政思想與廉政有機結合,成為此后統治者倡導的官員修養。

1、文字淵源

“廉,仄也。引申之為淸也,儉也,嚴利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廉”字本意廳堂的側邊,后引申為清正、節儉、嚴於律己。

2、思想流變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主張恢復周禮,並將這個大任建立在個人道德基礎之上,這就是“仁”。孟子從兩方面發展了“仁”,即“性善論”和“仁政”。儒家思想的這種“仁”最終成為官員廉政的思想基礎。而這一時期其他思想家也紛紛從不同方面闡釋論証“廉政”。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論語》共二十篇,集中體現了孔子為官從政的思想,這些思想在以后的歷史發展中,逐步演變為“節行”與“清廉”兩個對官德有重要意義的觀念。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論語·裡仁》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曰》

孔子

孔子講學圖

孔子從三十歲開始授徒講學,直到晚年,從未停止過。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復興周禮,培養德行,陶冶性情,以便成為君子,擔負起濟世的重任。同時,孔子也將廉政的思想教化給弟子。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這些人同樣繼承了孔子的廉政思想。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責編:李源、姚奕)
推薦此新聞至人民微博:    用戶名:密碼:去微博看看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