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的家,到地處朝陽區大望路的一家商場,在不堵車的情況下,顧倩來回一趟需要一個多小時。“即使這樣,我也寧願多花點汽油錢,去這家商場購物。”至於原因,顧倩說——“很簡單,因為任何種類的商品在這家商場都能開‘辦公用品’發票”。
顧倩就職於一家國有企業,每個月有超過千元的報銷額度,作為中層管理者,每個季度還有一定比例的額外報銷金額。
“單位規定報銷的類目必須是‘辦公用品’、‘耗材’等,這樣就把我的消費‘限制’在了能開‘辦公用品’的商場中。”顧倩告訴記者。
“我的經驗來自於我的前輩。”顧倩說,幾年前,自己還是個剛入職的助理,頂頭上司是公司經理級別的負責人。“有一次我幫她去王府井的一家名牌服裝店取一張發票,發票上的金額嚇了我一大跳,足足有5萬多元。我問店員怎麼這麼多錢,開發票的店員笑了笑說,‘這位客人每次一買就是三四件,這次還算少的呢’。這位店員還說,‘你們那兒不是能報銷嘛?怕什麼?’”
“為了顧客方便,發票的開具其實沒有什麼限定。在商場、餐館均是如此。”顧倩向記者透露說,作為她這個級別的管理者,每頓公務宴請的標准是3000元,若超出了消費級別,就可以請餐廳分開開多張發票。
在聽了顧倩的介紹后,記者以顧客身份撥打了北京數家餐廳的電話。
“我們招待費限額是2000元,如果超了,能開不同日期的幾張發票嗎?”記者問道。
這幾家餐廳工作人員均表示,隻要在一個月之內,分成兩至三次將餐費開完發票即可。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目前,“發票”甚至成為了報銷的代名詞。
“前兩天,我去建材市場結賬,索要浴霸發票時被拒絕,賣家竟然問我‘不報銷,要發票干什麼’。”北京市民劉濤向記者抱怨說。
不僅是在這些司空見慣的消費場所,在記者的採訪中,加油站甚至網絡購物也成為了“發票亂象”的高發地。
北京市民吳凡向記者反映說,一些加油站提供在便利店購物后開加油發票的服務。一位在加油站工作的人士向記者透露說,加油要發票的多半是“公家人”,用來報銷,“既然是公家的,很多人就會多買點東西”。
楊涵是中國人民大學的一名研究生,由於最近要報銷書費,他在某知名購物網站購買了一台數百元的音箱。“這個網站發票隨便開,不管你買的是什麼,都可以開成你想要的發票內容。”楊涵說。
杜浩是北京一家物流公司的中層領導,他告訴記者:“現在每年向各個環節送禮,就是直接送購物卡,超市或者商場發票能開什麼種類就開什麼,一般就是‘辦公用品’或者‘勞保用品’,屬於大家的默契吧。”
“送禮發票開成‘辦公用品’,合適嗎?”記者問道。
“怎麼不合適?辦公用品,不就是‘辦理工作’的用品,送禮多符合啊。”杜浩這樣“解釋”道。(記者 趙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