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深刻理解中央狠抓“八項規定”落實的發展現實,隻有黨政機關過過緊日子,才能為下一步的改革創造寬鬆的環境,准備好足夠的“糧草”
自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八項規定”以來,中央部委和各地紛紛出台落實辦法和實施細則,對於頂風違規的行為,媒體和網民積極監督,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切實加大檢查監督力度,中央紀委還於近日通報了6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的典型問題。廣大人民群眾對“八項規定”的落實情況感到滿意,稱贊開局新風“給力”、“務實”、“親民”、“得人心”。
然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會重要講話中所指出,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抓一抓有好轉,鬆一鬆就反彈。必須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善始善終、善做善成,讓人民群眾不斷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
因此,“不打折扣地落實”和“持之以恆地堅持”是“八項規定”的生命。堅持抓好“八項規定”的落實,杜絕財政資金的濫用和浪費,不僅是反腐倡廉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於做好今后的經濟工作,推進城鎮化建設,順利實現“中國夢”,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財收減速的必然
堅持抓好“八項規定”,才能有效應對我國財政收入可能出現的增速下降局面。
在3月17日的記者招待會上,李克強總理指出,今年1∼2月份,中央財政的收入增幅隻有1.6%,未來財政再保持高速增長的收入態勢不大可能。但是民生支出是剛性的,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政府就要過緊日子。
一方面,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並不合理,財政收入增速下降有其必然性。居民收入薪酬收入佔GDP的比重,在1995∼2007年期間一直呈下降趨勢,由52.16%下降到39.74%,共下降了12.42%。經過再分配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樣在下降,2002年是65%,到了2008年則變成了57%,同時企業收入特別是政府收入比重則呈現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在中央旗幟鮮明提出要擴大內需,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大背景下,政府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然下降。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結構性問題和金融杆杠效應將使得這一下降可能帶來的沖擊更為猛烈。目前,我國財稅收入總體形勢是非常好的,甚至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黃金期”。但是,基層財政困難、大量隱性負債和過度依賴“土地財政”等問題一直引發有識之士的擔憂。比如,地方土地收入與地方財政收入之比,1999∼2009年10年間已經由0.09:1上升到0.44:1,翻了差不多5倍。所以,黨的十八大報告旗幟鮮明地提出,必須“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
而且,要清醒地看到,雖然可以在規范和統一契稅、房產稅等稅種改革基礎上增加一些收入,但短期內地方政府必將面臨入不敷出的問題。例如,以土地出讓金等政府收入為抵押融資,再投入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項目,已經是很多地方的通行做法。備受關注的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由於我國的銀行系統已經進行了必要的撥備,其對於金融體系的影響實際上已經提前消化了,但其對於地方政府“錢袋子”可能的沖擊依然存在。
目前,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中,土地出讓金僅佔20%,另外70%∼80%的資金是通過土地抵押從銀行融資,2011年高達4.8萬億元。因此,1塊錢的土地出讓金背后,可能還承載著3∼4塊錢的貸款。中央調控房地產市場政策長期化,保障房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一旦土地出讓金下降,在金融杠杆效應下,其對於政府財政收入的沖擊將可能更大。
《禮記·中庸》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財政收入形勢還不錯甚至可以說很好的今天,必須深刻理解中央狠抓“八項規定”落實的意義,隻有黨政機關過過緊日子,才能為下一步的改革創造寬鬆的環境,准備好足夠的“糧草”。
新型城鎮化需要勤儉支出
堅持抓好“八項規定”,才能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奠定堅實基礎。
推進城鎮化改革已經成為我國今后一段時期經濟改革的一個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城鎮化是一個好東西,其對於中國經濟必將帶來全方位的積極影響。例如,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出口和投資強而內需消費弱,而一個城市居民的消費大概是一個農村居民消費的3倍。可以想見,假如我們能夠逐步將全國已經進城的2.6億農民工變成城市居民,所拉動的內需,將是驚人的。
但是,城鎮化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戶籍改革,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會帶來經濟和社會深刻的變化,需要各項配套改革去推進。這些改革,都是需要花錢的。農民工要想變成市民,就必須相應地建設更多的幼兒園、學校、醫院和養老設施。提供這些基本的公共服務和福利的財政成本大概是多少呢?根據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測算,大約在人均8萬元,這樣一來,推進小城鎮建設的直接財政成本將可能超過20萬億元。
當然,這20萬億元不是一下子掏出來的,而是逐年分攤支付的過程,但無論如何,這將是一筆巨大的財政支出,直面乃至解決八億多農民和五億多市民之間的城鄉差距,迫切需要我們的黨政機構從現在開始、從小處著眼,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盡管必須從整體上提出一個解決這筆支出的方法,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狠抓“八項規定”的落實,養成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勤儉節約的良好作風,切實杜絕公款濫用和浪費,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用在必須的民生支出上,才能為下一步全面推進城鎮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中國夢”的作風保障
堅持抓好“八項規定”才能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發表重要講話。講話在網絡上引起熱烈反響,“中國夢”的重要提法引起廣大網民的強烈共鳴,成為網絡最火的話題。所有中國人都應清醒地認識到,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把一個擁有13億人口規模的發展中大國帶入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這在人類發展史上還從來沒有過。
從國家層面來看,和平崛起、經濟社會雙轉型、解決發展中所面臨的矛盾、改革遇到的挑戰,都要求我們的干部求真務實、艱苦奮斗,要求我們的政府珍惜並用好納稅人所繳納的每一分錢。晚清末年,我國的GDP和財政收入都超過日本,但以慈禧為首的統治集團奢侈浪費、揮霍無度,甚至挪用軍費為自己過生日修建頤和園大擺壽宴,結果成為甲午海戰中我國輸給厲兵秣馬、整戈待旦的日本的重要原因之一,洋務派富國強兵的夢想也化為泡影。這樣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從個人層面來看,佔全球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國,連續30年以GDP年均9.4%的速度高速增長,人均GDP從1978年的280.4美元提升到2012年的6100美元,增長近22倍,這完全是人類經濟史上的偉大奇跡。30多年的改革開放為無數中國人實現個人夢想提供了以前無法想象的機會和可能,反過來每一個中國人追求實現自身夢想為經濟增長所貢獻的力量,同樣功不可沒。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日益突出,“高增長、低就業”,“重外需、輕內需”,“高產值、低附加”,“高房價、低工資”,“財政強、保障弱”等特征突出,隨之而來的就是中國人“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都面臨一系列挑戰和問題。
例如,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僅佔國內生產總值4%左右﹔居民薪酬收入佔GDP的比重持續下降﹔國民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例不斷攀升﹔即便是公共投入相對較好的北京,截至2011年底,每百名老人擁有的養老機構床位數也僅為2.9張﹔房價持續上漲已經使得商品房價格和國民人均收入之比急劇擴大,等等。“年輕人創業成本大,中年人育兒成本高,老年人醫療負擔重”成為阻礙中國人實現幸福美好生活夢想的不利因素。
而解決這些問題,為每一個中國人提供了實現“中國夢”的機會,實現起跑線上的“平等”,讓所有勤奮而優秀的中國人都能過得舒心、活得舒展,一個最重要的外部條件就是政府必須持續加大對公共福利保障領域的投入,建學校、蓋保障房、提高政府負擔的衛生費用比例,等等。
而與龐大的人口基數和需求缺口比,我們不斷增加的財力非但不是“財大氣粗”,反而異常珍貴。如果不持之以恆地狠抓“八項規定”的落實,甚至任由奢靡、奢華之風泛濫,隻會導致財力的浪費,群眾無法享受到其應有的發展帶來的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就難以實現。(冷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