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纪委告诉你唯一正史立传的女将是如何炼成的?【2】

2016年02月03日08:0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采访札记

笃规佳训 馈遗世人

秦良玉,由明朝末期的一位贡生之女、土司之妻,成就为世代扬名的中国古代唯一被列入正史的女将军,令人无限崇敬。在采访中,我们明显感受到秦氏家规家训的遵奉,已经从秦氏族人传播渗透到秦氏以外的百姓人家。

在秦氏和马氏(秦良玉夫君)族人每年一度的祭祀先祖的活动现场,我们惊奇地发现,虽然每次活动地点不一样,或者在秦良玉屯兵整训的万寿山,或者在秦良玉陵园的迴龙山,但每次活动,除秦氏和马氏族人的代表参加外,当地的各族百姓都会踊跃参与,聆听教诲。每一次,秦氏族人秦文洲都会极其庄重地要求不断壮大的秦氏和马氏族人朗读秦氏家规家训,围观和参与的其他姓氏的百姓,无论是汉族、苗族还是土家族,也都会虔诚诵念这前人积淀的宝贵经典,并且将此规训,作为自己修身行事的准则和教育后人的箴言。我们在片中采访的众多秦氏家史研究者,也将秦良玉“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卓越功勋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秦氏家规、家训的影响,并且认为秦氏家规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精华,不厌其烦地向我们介绍和讲解秦氏家规中的精髓,也希望有更多人关注秦氏家规、了解秦氏家规。

人们习惯地认为一位习武出身的女将军,自然是人高马大、身材魁梧。然而在采访拍摄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在良玉广场还是在石柱火车站,关于秦良玉的画像和雕塑,往往显示秦良玉是一位俊俏窈窕的美丽女子。当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态去探究秦良玉的真实相貌时,我们发现了这样的史料,《明史·秦良玉传》中写道:“良玉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当时的崇祯皇帝万分感激秦氏家族精忠报国的壮烈伟业,先后为秦良玉写过四首予以褒奖的诗,其中一首赞美道:“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在大众民间,每当谈论秦良玉的相貌,人们常常感叹:“堂堂土司夫人,岂是一般相貌可以般配!”

当我们再次与史料对照,我们就发现更加立体的史实:“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才色出众的女子有很多,然而如秦良玉般文韬武略的传奇女将却鲜有。如今,秦氏先祖笃规佳训在秦氏族人中赓续着新的生命,秦良玉的风采和美名也在巴渝大地上演着新的传奇。(刘占国)

●专家观点

彭福荣:唯一正史立传的女将是如何炼成的?

秦良玉出身明忠州(今重庆忠县)贡生之家,长成嫁作土司之妇,以夫死子幼而执掌印绶,凭其文武双全和忠诚智勇,屡有“平叛”、“援辽”、“镇贼”、“保境”等戎马军征之功,被敕封为“忠贞侯”,官至都督、总兵等职,被人赞誉为“巾帼英雄”,其事功风范与庭训家规有关。

秦氏家门忠诚勇武之教

忠州秦氏系元末避乱由楚入蜀的落籍移民,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其家世门风向来颇具纯正忠爱之气。《秦氏家规》第一条指出:“子孙务遵循国法,正赋当及期而供,勿听浮薄子言,不知忠爱,以惜财误公,自干罪戾”要求子孙遵循国法,按期缴纳赋税,不要听信奸人唆使,以致忘怀忠国爱民的本分,不做侵损国家利益之事,不要吝惜私家钱财而废弛公理道义。

除门风导引外,秦良玉父亲秦葵更是直接塑造了秦良玉的才华品行,极大影响了秦良玉忠贞勇武的一生。秦葵虽一介贡生而不好荣名,但儒家经世济民、匡扶社稷的训教使其非常重视家庭子弟培养,教习典籍章句、军理兵法,训练骑射击刺之术。受其影响,忠州秦氏先后有秦邦屏、秦民屏、秦良玉、秦拱明、秦翼明等子侄皆以武功效忠明室,为拱卫明朝江山血洒疆场。秦良玉自幼聪慧颖异,与兄秦邦屏,弟秦邦翰、秦民屏等同习骑射击刺、文韬武略,养成了巾帼张锦伞、娘子战沙场的志趣、豪气和本领。因此,秦良玉成年后,面对国家危急之所以能主动请缨、甘洒热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族门风的熏陶和父亲的谆谆教诲。

马氏家族卫国保疆之风

石柱马氏土司源出陕西扶风,系汉新息侯马援之裔,于南宋建炎年间奉诏到五溪蛮地区靖乱而世守其地,是匡扶社稷、保卫疆土的重要地方力量,间接行使治理民族地区、管控社会秩序的国家权力,形成了忠勇护国的家风,而这正是秦良玉婚后得以忠贞护国的重要环境。

元明交替之际,嗣职土司马克用要求民众在贼寇四起之时团结一致、守卫家园,凡违令依附乱臣贼子者,无论亲疏皆必“杀无赦”,以国为重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马良袭职石柱土司后,用中原文化及儒家伦常的仁、德、礼、信、智、义等理念为子嗣取名,其家族门风颇具儒家文化气息。

秦良玉“平叛”“援辽”“镇乱”“征贼”的行事作为昭示出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爱、忠贞、智勇等品质,与其成年嫁入马氏土司之门并深受“以天下为重、以国家为先”门风影响有关。在戎马数十年中,秦良玉或“自裹行粮”,率五百精卒征讨悖逆国家的播州土司;或万里“援辽勤王”,拱卫扶持国家社稷;或于动荡乱世,严格约束家族子弟和各族土民,对忠勇护国者褒奖鼓励,对祸国害民者严加惩处。受马氏家风及秦氏言行影响,秦良玉儿子马祥麟官至宣慰使,与其妻张凤仪在孤军作战、援兵不至的情况下殉节襄阳,在与母诀别书中发誓与城池共存亡。秦良玉强掩丧子之痛,批注其书信以“好,好,真吾儿”等字句,足见其母子忠贞护国如此。

综观秦良玉的人生经历和品行举止,正是在其娘家的训教和夫家门风的涵濡下成就了她执干戈卫社稷、忠诚勇武的一生。

(长江师范学院教授 彭福荣)

龚荫:秦氏家规中独特的“保境安民”思想

秦良玉一生都在尽力保境安民,保护一方和平安定。顺治三年(公元1647年)底,清军进入四川,兼之地主武装混战与割据,当时的四川“赤地千里”,经济文化一片残破。据记载,是时“蜀江北岸,遍地干戈”,“忠(县)、丰(都县)遗黎襁负来依者,计十数万家”。彼时秦良玉治下石柱等地是较为稳定和安宁的,秦良玉妥善安置了“忠(县)、丰(都县)”前来依附的百姓。秦良玉在石柱大规模开展屯田垦殖,不仅解决了石柱百姓的生计,而且还储备了大量的粮食,保持了石柱很长一段时间的安宁。

秦良玉这一“保境安民”的思想,来源于其父亲秦葵的庭训“天下将有事矣,尔曹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者,方称吾子也”。秦氏家规第七条也写道“今族中子弟强有力者,宜于农隙时练武艺,如有奸究偶发即鸣锣为号,远近接联响应,执器互相救援,庶几御防,有法子孙,长保无虞,违者罚。”家规要求子孙后代耕读习文同时重视练武,守望相助。正是这些庭训家规成就了秦良玉保家卫国的光辉一生,也成就了明史上秦氏满门忠烈的传奇。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 龚荫)

彭广文:秦良玉的治军纪律和忠勇家风

秦良玉治军严明,这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很多史籍,如《明史》、《南明史》中都有“戎伍肃然”这类的记述。治兵难,治家族子弟兵更难,而秦良玉所统帅的“白杆兵”就是一支主要由秦氏家族和马氏家族(秦良玉丈夫马千乘家族)子弟组成的军队。面对这样一支军队,秦良玉是如何治理的呢?

播州平叛 违令者斩

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秦良玉随夫出征讨伐播州,经贵州遵义平叛杨应龙叛乱。二十八年的正月初二这一天,官兵总领兵宴请各路将领。泰良玉凭借他的军事智慧料定当晚敌军会来劫营,于是劝告夫君马千乘颁下军令,禁止战士解甲和放下武器,违令者斩。果然当晚敌军劫营,被秦良玉的白杆兵杀得人仰马翻,惨败撤退。秦良玉夫妇率兵乘胜追击,连破金筑七寨,夺得了首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纪律,才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浑河血战 兄弟捐躯

秦良玉与他的兄长秦邦屏、弟弟秦民屏感情极好,从小就一起在父亲的教导下“同习骑射,究心韬略”。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后金军队在萨尔浒大败明军,驻守在辽东的明朝官兵,龟缩不出,不敢应战。朝廷急调永顺、保靖、石柱、酉阳等土司兵赴辽救援。1620年11月,秦良玉奉调北上,率领“白杆兵”奔走数千里赶赴辽东支援。面对声势浩大的敌军,秦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数千人”前往沈阳驰援。由于沈阳提前失守,导致“白杆兵”刚刚渡过浑河就遭遇后金军队的伏击。虽然明知寡不敌众,秦邦屏、秦民屏并未投降或是脱逃,而是带领士兵,浴血奋战,杀敌数千人,直致壮烈捐躯。

亲缚奸细 大义灭亲

1640年,流寇肆虐四川,秦良玉组织“白杆兵”固守石柱,保境安民。此时,一个名叫秦缵勋的秦氏族人,为流寇做内应,被官兵擒下押入大牢。后来,秦缵勋杀害狱卒逃到石柱。秦良玉得知后,亲自派人四处搜捕,将秦缵勋抓获,送交官府惩办。

镇守襄阳 子媳罹难

1642年,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镇守襄阳。因敌军势大,马祥麟知道城池早晚会被攻破,就给母亲秦良玉写了一封绝笔信。他在信中向已经69岁高龄的母亲写道:“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秦良玉见信后,并没有将自己唯一的儿子从前线调回,而是含着眼泪提笔在信纸上写下了:“好!好!真吾儿也!”

秦良玉和丈夫结婚后长年奉调南征北战,加上丈夫马千乘又死得早,他们就只有马祥麟这一根独苗。当时,秦良玉已经是四川的总兵官,完全有权力将儿子调回身边,安排一个安全的差事,然而,为了国法军纪,为了国家安危,这个伟大的母亲却没有这么做。而在此之前,秦良玉的儿媳张凤仪也已战死沙场。

从以上四则故事可以看见秦良玉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之上的崇高品质。她的一生所为,无一不是为了国家兴亡、民族大义,展现出了一种高尚无私的家国情怀,而支撑这种家国情怀的正是严格的军纪和忠勇的家风。

(重庆市作协会员、秦良玉文化研究学者 彭广文)

赵兴明:秦良玉为“一族树仪型”

在古代,女姓族人一般不被允许记入族谱,更谈不上对家风、族风产生影响,但重庆的秦良玉是一个例外。秦良玉的事迹不但记入了秦氏家谱,也记入了夫家马氏的家谱,甚至以“将相”的身份被《明史》单独列传,这成为了我国古代史上罕见的一抹亮色。而这一抹“亮色”不但光耀了秦氏门庭,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示激劝”的楷模和“端风俗”的典型。

示激劝

在《秦氏家乘》中有24字的家训,其中有“端风俗,示激劝”的语句。关于“示激劝”一条有如下释义:“士君子生当今日,为一族树仪型,如崇祖德诸遗训,常从弱冠激劝之,其成人美,不成人恶,为得《春秋》立言之大旨。”这讲的主要是秦氏子女要为一族子孙树立榜样,继承祖先优良传统和遗规遗训的道理,教育年轻人要做成人之美的好事,不做成人之恶的坏事。

重庆秦氏族人中最能为“一族树仪型”者,当数巾帼英雄秦良玉。秦良玉从父亲秦葵那继承了精忠报国的种子,这粒种子随着她嫁入马家。在马家这个风雨飘摇的土司家族里,在明末乱世的战火催发下,这一粒种子生根发芽,缔结出“一代女侯”的传奇。

当然,秦良玉并非只为“一族树仪型”。四百多年来,她的“粉丝”可谓不计其数。近代民主革命志士、鉴湖女侠秋瑾一直视秦良玉为“偶像。

以上率下、树立榜样,激励后辈从小向前辈学习,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理念。秦氏家训在几百年前就能够将其总结归纳为简洁的“示激劝”三个字,并以此激励教育家族后辈,这既是秦良玉的功绩,也是立训者的高明。

端风俗

在秦氏家训中,对“端风俗”如此释义:“端一族之风俗,而一家因之。……此由古迄今,天下国家之风俗,皆自一乡始,其言坊行表,尤在仁人君子克倡诸先也。”

不难看出,秦氏家训中的“端风俗”在范围上是对“示激劝”的扩展。“示激劝”以一人为“一族树仪型”,“端风俗”则是以“一家”端“一族”甚至“天下国家之风俗”。

秦氏家训中所端的风俗既有修身齐家的“温良恭俭让”,也有平天下的家国情怀。秦氏家训就是这样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地教化着秦氏族人、代代相传。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春节,秦氏族人都要到秦良玉墓祭扫,由族中老人向后辈子孙宣讲族训家规,并且由一族到一地,影响了当地的社风民风。秦氏家规家训中的忠勇仁义之风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当地人认可和践行。 

(重庆纪录片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历史文化学者 赵兴明)

相关新闻


图解:2016领导干部个人事项填报、抽查严在哪?

中纪委公布2015年中央第二轮巡视“整改清单”(一览表)

聚焦:王岐山万余字反腐报告中你必须知道的内容

【一周反腐】两名“老虎”落马|多名省部级干部案件有进展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龚清概被调查

新年"首虎"陈雪枫:长期任职煤炭领域 落马前一周还谈廉洁

中纪委发布会:提问尖锐答问精彩 开诚布公展示自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李源、姚茜)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