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意义
礼乐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两千五百年来,孔氏祖训中积淀了许多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是一笔极具特色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家训,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家教,是人生起步的定位坐标,也是家族荣辱观的价值取向。
孔令绍(孔子后裔第七十六代孙):
说到我们孔氏大家庭的家风,那就是“诗礼传家”。“诗”和“礼”是什么?我认为:是孔子为我们标出的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中两个重要的元素,也就是:人生在世,既要有文化,又要守规矩。
孔子说的“学诗”,我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知识;二是通过学习修身养性。再说“礼”,“礼”是什么?就是规矩,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规矩,在家庭中叫家规;在单位里叫守则,在社会上叫秩序;在政党中叫党纪;上升到国家层面,就叫法律。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一个人,本事再大,也要在一定的框架内有序参与。
衍圣公府的孔氏家族是中国传统家族的典型代表,其祖训更是传统家训文化的活化石。从春秋时代的“学诗礼”到明代的《孔氏祖训箴规》,一直是孔氏族人的行为指南和道德规范。家规的力量在于明是非,知廉耻,懂礼让,守本分,有良知。齐家治国、家齐国治,家规启迪着我们正确认识、理解家风和政风的关系,为家族乃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不断前行的动力。
●孔氏家训
尚诗礼
不学诗①,无以言②。不学礼③,无以立④。
——摘自《论语·季氏》
【注释】
①诗:诗歌,亦指《诗经》。
②无以言:指不能正确地说话。
③礼:礼仪,亦指《仪礼》。
④立:立身于社会。
【译文】
不学习诗是无法同人交谈的。不学习礼是难于立身做人的。
【背景故事】
有一次,孔子在家里独自站在庭中,孔鲤迈着小步恭敬地走过时,被他喊住了,问他学过诗没有?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因为那时候诸侯国之间主宾应答,以及上层社会交际场合的交谈,都要引上几句诗。孔子就教育儿子说,不学习诗是无法同人交谈的。于是,孔鲤就退回去认真地学习诗。隔了一段时间,孔鲤从院里过时又被孔子叫住了,问他学习礼了没有?孔鲤说还没有。孔子又教育说,不学习礼是难于立身做人的。于是,孔鲤就去学习礼。
祖训宗规,朝夕教训①子孙,务要读书明理,显亲扬名,勿得入于流俗,甘为人下。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教训:教导训诫。
【译文】
早晚以祖宗传下的规矩教导训诫子孙,一定要让他们多读书明白事理,显名称誉于世,光耀祖宗。不得入于流俗,甘愿居于他人之下。
善治家
谱牒(pǔ dié)①之设,正所以联同支而亲一本。务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yōng mù)②一堂,方不愧为圣裔③。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谱牒: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
②雍睦:团结、和谐,和睦的意思。
③圣裔:圣人(指孔子)后代。
【译文】
家谱的修订,起到了联系同一支脉亲近同源所出的人的作用。务必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睦一家亲,才不愧为圣人的后代。
春秋祭祀,各随土宜。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此报本①追远②之道,子孙所当知者。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报本:报,报答。本,根源。
②追远:追怀祖先。
【译文】
春秋祭祀,各地根据自身的条件行事。但主祭之人必须举止得当、穿着整洁,真心实意、有所敬畏。这是报恩思源、追怀祖先的方法,子孙应该知道。
圣裔设立族长,给与衣顶①,原以总理圣谱,约束族人,务要克己秉公,庶足以为族望。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衣顶:标志功名等级的衣服和顶戴。亦借指功名。
【译文】
圣人后代设立族长,给与相应功名,是让他统一管理族谱,约束族人的行为。族长一定要克己秉公,但愿不辜负族人的期望。
重伦理
凡有职官员不可擅(shàn)①辱。如遇大事,申奏朝廷,小事仍请本家族长责究。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擅:独揽,占有。
【译文】
(孔氏子孙)凡是有职务的官员不可独断专行。如果遇到大事,向朝廷陈述申报,小事仍然请本家族长责问追究。
婚姻嫁娶,理伦守重。子孙间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译文】
婚姻嫁娶,讲究伦理为重。子孙间有不幸再婚再嫁的人,必须慎重,违背伦理的事情万不可发生。
为良吏
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孔门素为佩服。为子孙者,勿嗜利(shì lì)①忘义,出入衙门,有亏先德。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嗜利:贪求私利,贪图钱财。
【译文】
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向来是孔门传统。作为孔氏子孙,不能嗜利忘义;做官不要做出有损祖先德行的事情。
子孙出仕者,凡遇民间词讼,所犯自有虚实,务从理断而哀矜(āi jīn)①勿喜,庶不愧为良吏。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哀矜:哀怜,怜悯。
【译文】
子孙出来做官的,凡是遇到民间诉讼,案件自有虚实,务必理性判断,怀哀怜之心,切莫自鸣得意,但愿不愧为贤能的官吏。
急国课
孔氏子孙徙寓各府州县,朝廷追念圣裔,优免差徭①,其正供国课②,只凭族长催征。皇恩深为浩大。宜各踊跃输将,照限完纳,勿误有司奏销之期。
——摘自《孔氏祖训箴规》
【注释】
①差徭:徭役。
②国课:国家税收。
【译文】
徙居于各府州县的孔氏子孙,朝廷追念你们是圣人后代,优抚免除徭役,应当缴纳的国家税收只通过族长征收。皇家恩宠实在盛大。孔氏子孙理应踊跃缴纳赋税,按期足额完成,不要耽误了官府上报征收钱粮的期限。
●采访札记
齐鲁遗风今犹在 十万人家尽读书
孔子故里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修身齐家、内省自律、为政以德等儒家思想遗产,早已渗透到阙里人家的厅堂巷陌和寻常百姓的内心。今天,当我们推开厚重的明故城红漆城门,穿过角楼巍峨、瓮城层叠的万仞宫墙,走进一条条石板铺就的窄巷,触目可及的仍然是“秉礼”、“好德”、“欲仁”、“博爱”、“陋巷”等传统地标。这好听而雅致的巷名,一下子就会把你带入儒乡圣境。
曲阜并不大,据当地民政部门统计,约有64万人口,其中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姓孔,探寻孔氏家规家训,在这里并不费力。沿着一条条曰礼谈仁的巷子,随意走进去,最常见的就是青砖黛瓦、错落有致的院落。端正的黑漆门贴着红底墨字的楹联,内容大抵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代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等章句。孔氏“诗礼遗风”在圣人故里之影响,可见一斑。
说到孔氏家规家训,不能不提“诗礼庭训”的故事。孔子第七十七代孙、曲阜市孔子世家谱研究中心主任孔德铭先生告诉我们,“诗礼庭训”的故事发生在诗礼堂,原是孔子故居所在。当年孔子即在此教育儿子孔鲤学诗学礼。后人追念此事,特建此堂,以示不忘孔子在庭之训。中国人传统的“庭训”、“过庭之训”亦由此诞生。因此,这里也可以说是中华“家训”、“家教”文化的肇始之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故事是地方的记忆。今天,很多世界各地来曲阜朝圣的游人在孔庙大成殿祭拜孔子之后,最喜欢停留的地方,还是诗礼堂。品慕圣贤过庭教子的故事,沿着前人的脚步,驻足留恋。
“斯文在兹”,作为圣人孔子的故乡,当下曲阜正开展“彬彬有礼道德城市”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这里12个镇街405个行政村居,一村一个孔子儒学学堂、一村一个儒学讲师,每月一堂经典国学课,大街小巷儒墨芬芳,《论语》章句随处可见。无论是在繁华的五马祠商业街,还是在幽静的蓼河人家,随便与这里的百姓聊天,大多能感到他们谦恭好礼,俨然有君子之风。很多人在谈话中还会引经据典,“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等圣贤之言不时闪现。在走访中,这样的感受愈来愈强烈:孔子的诗礼庭训从未随时间而走远,它早已熔铸在孔氏族人的内心深处,并且不断地泛化开去,最终融入到十万齐鲁人家、汇流到我们民族的血液里,成为我们的一种品性,也规范着我们的言行。
“大哉孔子”,诚如斯言。(王雷 曲阜市纪委宣教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