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解读贪官绰号透露出的信息

邹艳秋

2014年10月31日15:1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新闻分析:解读贪官绰号透露出的信息

链接:

官员绰号是民意的另类表达

晓轩

绰号,乃诨号、外号是也。官员绰号,实际上是一方百姓对其为人做事的概括,往往精炼而传神。

在古代,不少官员都有绰号。汉代刘宠,任会稽郡太守时,因为政绩显著被朝廷征召进京。临行前,会稽郡老百姓纷纷赶来送行,郡下山阴县有五六位老人每人拿一百文钱相送,不收不让离开。刘宠无奈,只得从每人手里收下一文钱,离开江阴县界时扔进了江里,留下“一钱太守”的美名。相反,北魏元庆智,性贪鄙,做太尉主簿时,事情无论大小,总要先得贿赂,然后再处理,或者十来个钱,或者二十来个钱都收,被人称为“十钱主簿”。“一钱太守”和“十钱主簿”,一褒一贬,百姓的态度昭然其中。

而今的党员干部,有绰号的也不少。焦裕禄“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同事们称他“不要命的人”;孔繁森两次援藏,在海拔4000多米的日喀则地区岗巴县、阿里地区等地一干就是9年,三次卖血捐助抚养孤儿,被藏族群众称为“活菩萨”;牛玉儒“风里来雨里去,默默耕耘在草原,躬身千家事,真情付老幼”,群众称他“孺子牛”;杨善洲赤脚下农田、脱鞋上炕头,与群众同吃一锅饭、同坐一条凳,人称“草鞋书记”。这些善意的绰号,无需“命名”,也不用强制,却很快在社会上流传,喊出了人民群众对政治清明、官员清正的殷切期盼,可谓实至名归,备感亲切。

对那些贪赃枉法、侵害群众利益的官员,群众也会给他们起绰号。不过相形之下,这些绰号是贬斥的,甚至嘲弄的、愤怒的。比如,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人称“三拍干部”、“王坏种”;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因盲目大拆大建,说话喜欢带电影里的日本话腔调,被群众称为“拆迁大佐”;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飞扬跋扈、一手遮天,对群众颐指气使,群众叫他“武爷”;山西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副省长杜善学,主政吕梁一年多时间内,大搞“三项整治”,使得民怨载道,群众称他“杜根子”,咒他断子绝孙……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可见,官员绰号之中见民意。老百姓给官员起绰号,要么是“口碑”,要么是“警示钟”,其实都是一种另类的民意表达,反映出官员在群众心中的位置。“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官员的所作所为,以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他们最有发言权。所以,了解一个干部,评价一个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从他对群众的态度中,从群众的街谈巷议中,就能够略知一二。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经常用“三严三实”这面镜子照一照自己,清白做人、干净干事,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能在群众中留下好的“口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