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亚邦
一些家住城里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常常往家里跑,上班晚来早走甚至经常不在岗,被称为“走读干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全国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被查处。这证明,整治作风问题没有死角,从严治党不是一句空话。
治理“干部走读”,各地多年来采取了一些措施,10月15日,记者将湖南省石门县“视频点名查‘走读’”的做法通过本报新闻部网络平台发布。一石激起千层浪,县乡基层干部纷纷就治理“干部走读”,关键要从哪些方面着力等发表观点,且听他们的看法。
基层群众需要干部“看得见摸得着”
“干部像候鸟,老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这是群众对“走读干部”的形象比喻,也反映了群众对这种现象的反感。
河南省灵宝市干部杨蓓蓓说起她身边的“走读”现象:有的干部“上班迟,下班早”;群众来办事“找人找不到,再找明天到”。她说,“这种现象,让办事群众吃闭门羹,伤透了心。”
“‘干部走读’,也难以在第一时间处理突发状况。”江西省遂川县大汾镇干部罗玉华说,“在乡镇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若得不到及时处理,会酿成大患!”
干部“走读”,表面上看是迟到早退,纪律松弛小问题;实际上是脱离群众,思想作风“大顽疾”。
“乡镇基层干部‘走读’,危害不可低估!”湖北省孝感市干部萧霁说,“一是‘走’散了为群众服务的思想,二是‘走’坏了干部形象,三是‘走’丢了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根本。”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干部周扬认为,各级党委、政府花大力气解决“走读现象”,初衷不言自明,就是要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提升党员服务群众的水平。
“干部走读”,主客观因素不少
“‘走读干部’就相当于基层的‘裸官’。”云南省昌宁县鸡飞乡干部徐有良说,“他们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能很好地为当地群众服务。应该综合运用制度、组织等措施综合治理,让他们能稳定下来,在其位谋其政。”
治病,应该找准病因。而对于“走读”现象的产生,一些乡镇干部或者曾经在乡镇工作过的基层干部,有他们的认识。
云南省昌宁县大田坝乡干部杨永生认为,干部也要照顾家庭,正常上下班可以理解。
江西省遂川县干部彭丽芸则提出了另一个说法:乡镇生活艰苦。她说:“我在乡镇工作过,我工作的乡镇离县城有40公里,一天就一趟班车。按规定周一到周五没有特殊情况不得请假回家,双休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但一些干部还会‘走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呆在乡镇晚上很无聊,没什么娱乐设施,吃住条件也不好。”
基层条件的确艰苦,家庭也的确需要照顾。但是,乡镇干部们普遍认为,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贪图舒适、心不在基层的理由。
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干部吴英说:“我工作单位在乡镇,住在县城,下班时间回县城很正常。只要记住在照顾家庭时,别忘了工作、不影响工作、不耽误群众办事,就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