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为官不易,群众说期盼再接再厉”,这两种心声的对比,前者是对刮骨疗毒的无奈与恐慌,后者是对猛药去疴的肯定与寄望,既说明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取得了积极成效,也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的观点。广大群众期盼再接再厉,我们就应再接再厉、乘势前进,继续保持“为官不易”的势头,固化“为官不易”的成果。
为官之“易”与“不易”,通常是为官者因体验所发出的感叹,这样的感叹具有社会性、道德性和语境性,不同社会阶段、道德水准及语言环境下所表达的意义不尽相同。正常情形下,“为官易”与“为官不易”显而易见,无需抒发抱怨。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如将这样深厚的情感和勤政的理念付诸实践、夙夜在公,何“易”之有?所谓“下坡容易上坡难”,少数干部自认过去“为官易”,实乃悖逆为官之道和为政常理,正是一种坠落之“易”。如今,这些人又抱怨“为官不易”,是因为约束监督多了,制度“篱笆”紧了,牛栏关猫进出自由的机会少了。如此的“为官不易”,实质是贪官不好当了、庸官不好混了、懒官不好过了,这正是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我们应当乘勇向前,持之以恒,固化成果,让“为官不易”成为一种常态。
选拔从严,让“入官不易”成为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如何选人用人,历来是反映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只有公平、公正、公道地选好人、用好人,才能保证“官源”清、“官路”正,才能充分激发干部队伍的创造活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官不易”先要“入官”难,要严格掌握干部选拔的标准,不让无德无才、投机钻营分子轻易“钻”进干部队伍。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进入干部队伍,什么样的人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干部?不同历史时期,选拔干部的标准各有侧重,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德才兼备,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然而,近些年来,在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头脑中,对于干部的评价标准却出现了模糊,唯亲、唯票、唯分、唯关系等突出问题,使得一些有“人缘”但不自律,会“考试”却不敬业,有“背景”而人品差的人进入干部队伍,为他们日后的成长乃至干部队伍建设埋下了隐患。杜绝这种隐患,要以实施新修订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契机,切实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唯票、唯分、唯关系等突出问题,推动形成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让“入官不易”成为常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