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代相传周御史 千秋怀念古乡贤
周渭(922年—999年),字得臣,广西恭城人,原籍连州。据《宋史》记载,周渭出身贫寒,幼丧父母,由叔伯抚养成人。他自幼发奋读书,工诗能文。五代十国末期,恭城被南汉吞并。因为征徭繁多,民不聊生,青年周渭率数百乡民计划逃往零陵(今湖南永州)谋生,因途中遇盗匪袭击与乡人失散,脱身后只身北上。
北宋建隆初年(960年),周渭在开封邂逅户部侍郎薛居正,受到后者赏识并被推荐给宋太祖,随后获赐同进士出身,授白马主簿。周渭以执法如山著称,他一到任白马主簿,就果断处斩了犯法的县吏,宋太祖惊异于周渭的才干,提拔他为右赞善大夫。当时镇守大名府的主帅符彦卿是朝廷的太师爷,权倾朝野。他的宠信牙将刘思遇倚仗符彦卿的权势横征暴敛,朝廷也难以奈何他。为遏制符彦卿专权,宋太祖特意选派周渭去他的属县永济县当知县。周渭将捕获的贪官盗贼就地正法,然后直接上报朝廷。这先斩后奏的超凡气势,使贪赃枉法之风得到了有效治理。乾德年间(963—968年),周渭升为兴州通判。辖区内驻扎着许多守军,带兵的监军骄狂凶狠,放纵部下残害百姓,当地居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周渭到任后首先向守军晓之以理,并把带头滋事扰民的几个军官正法,一时驻军慑服,军纪井然。
后来周渭升为殿中侍御史,调任两浙东、西路转运使,入为盐铁判官等职,其官声职位一点也不比后来的包拯低。
周渭曾任殿中监察御史,行监察百官维护纲纪之职。太宗有感于周渭以身作则、恪尽职守,赐紫金袍一袭,以示嘉奖。
周渭爱民,他在棣州任知州时清正廉洁、执法严谨,真心实意为民众办实事、谋福利,人民深受其惠。后来当他离任棣州时,当地官员和百姓都跪在地上拦着道路哭泣,想留住这位清正廉洁的父母官。《宋史》周渭传记载:“渭在郡,以简、肃称,及还,吏、民遮道泣留。”
周渭一生俭朴自守。入中原为官后,其家人却一直留在乡下。开宝三年(970年),广南各州县平定,朝廷下诏到处查找,周渭的妻子才得到朝廷的钱粮周济。周渭在任广南诸州转运副使后,才有机会回乡探望家人。这些事在当时为世人所称道,北宋学者朱昂有感于周渭的清廉及其夫人的贤良,专门撰写了《莫节妇传》,以记载她的感人事迹。
周渭虽为朝廷官员,但一直心系乡土,曾奏请减免赋税、重定田税,提倡办学、开发民智。恭城瑶乡一直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说是恭城原本叫茶城,每年向朝廷进贡的茶税让地方不堪重负。周渭怜悯百姓,遂将茶城改为恭城,免除了繁重茶税,解了百姓危厄。史上茶城改恭城确有其事,只不过是发生在宋以前的唐代。据《恭城县志》(光绪十五年重刊)载:“隋末梁肖铣起兵巴陵,据粤境,始分平乐地置县,曰茶城。唐武德四年平肖铣,更名恭城。”恭城人民把此事放在周渭身上,表示了恭城人民对周渭的感念。
周渭在岭南任职6年,后调任扬州知州。周渭在岭南为家乡人民废除南汉时的苛捐杂税,重定田赋,建学校,兴教化,为岭南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来,因侄子犯罪,周渭受到株连,被贬为彰信军节度副使。咸平二年(999年),新即位的宋真宗听说周渭执法如山的威名、节操和才干,准备将他召回重用。但诏至之日,周渭这位一代良臣却溘然长逝,享年77岁。周渭生前官位不低,就是他最后的贬职也相当于现在副省级干部,可他死后,史书载其“上闵其贫不克葬,赙钱十万”。意即周渭家穷得连葬身之财也没有,宋真宗甚为哀怜,下拨钱财10万安葬。不久,周渭被敕封为“忠祜惠烈王”。
邑有斯祠称圣宇 民瞻胜迹沐清风
周渭逝世以后,恭城瑶乡人民一直纪念着这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乡贤,并以出了这样一位流芳百世的名臣而深感自豪。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恭城人建起一座祠堂,祭祀这位官居大宋监察御史的瑶乡赤子。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重新修葺,殿阁更加雄伟堂皇。
现存的周渭祠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由门楼、大殿、后殿、左右厢房组成,整体建筑气势宏伟,颇具艺术价值。
从门楼到大殿,屋檐、梁柱、门窗都有精美细致的木雕和壁画艺术,屋面琉璃金碧辉煌,脊山泥塑的花鸟虫鱼栩栩如生。
周渭祠大门书有楹联:辅国著廉声一代英名昭史册,为民除弊政千秋遗泽惠瑶乡。高度概括了周渭的感人生平和瑶乡人民对古圣先贤的极端崇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