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渭祠的门楼,是全庙的建筑精华之所在。门楼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颇有明清古建特色。门楼檐柱承托下檐,全柱通顶支承上面重檐,体形在中间骤然收小,五层斗拱逐层出挑,使屋顶飞檐高翘,显得雄伟壮观。由座斗、交手斗、鸳鸯交手斗三种形式组合成的严谨而有规律的重檐,形似蜂窝,人们称之为“蜜蜂楼”。斗拱仅起装饰作用,完全靠内部米字枋格承托上层屋顶。斗拱单体形似鸡爪,使上层重檐气流通畅并产生回流,不时发出轰鸣之声,令鸟雀不敢在此筑巢造窝、蛇鼠不敢在此驻留,不仅起到了免遭虫鸟侵害的作用,又明显地体现了清正廉洁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一代廉吏周渭的浩然正气;寓意该祠庙为“廉洁祠”,从门楼进来的都是清风正气,凡肮脏污浊的东西都不能靠近,是一座典型的“清风楼”。整体建筑实现了建筑力学、环境保护学、美学和建筑文化学的完美有机融合,堪称一绝,为今人研究古建筑及其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周渭祠的正殿是古建的核心,是人们拜谒周渭和纪念周渭的中心场所。正中塑巨型周渭造像,塑像后面屏风上刻有周渭年轻时所写的一首五言诗,诗的名字为《赋得花发上林》:
灼灼花凝雪,春来发上林。向风初散蕊,垂叶欲成阴。人过香随远,烟晴色自深。净时空结雾,疏处未藏禽。菶茸何年值,间关几日吟。一枝如可冀,不负折芳心。
全诗清新淡雅、意境深邃,读毕有一股清爽之气直沁人心脾。塑像两旁楹联为“幼历苦孤尽尝尘世炎凉志存高远,官居显赫永葆仕途廉洁心佑庶民”,是周渭跌宕起伏人生和清廉爱民情怀的概括和写照。正殿墙壁镶嵌十二组古色古香的铜浮雕,分别讲述了周渭的十二个震撼人心的传奇故事。
周渭被追封为“忠祜惠烈王”,因此瑶乡百姓称其为“周王”。1000多年来,百姓崇祀廉吏周渭,崇尚廉洁精神世代相传。解放前,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周渭的诞辰,附近乡村群众都自发地在周王庙集会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前后三天,周王庙必演戏酬神、摆设供品祭祀;周渭塑像被抬着巡游,香烟缭绕、仪仗吹奏、锣鼓喧天,气氛热烈而隆重。现在,周渭祠成为桂林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到周渭祠拜谒仰祭清官周渭、体验廉洁精神的游客络绎不绝。
资源优势全发挥 廉政文化铸精品
周渭坚毅忠诚、正直坦荡、公正严明的精神世代激励和感动着桂林人民。如今,周渭祠已不仅是桂林市极为珍贵的廉洁文化遗产,也成为干部群众接受廉政教育的中心场所。
为了充分利用周渭祠对党员进行廉政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经过精心改造装修,桂林市纪委于2009年正式在周渭祠挂牌成立市级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2013年2月,周渭祠被命名为广西第一批廉政教育基地,千古“廉祠”及其所蕴涵的清廉文化重新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千秋百姓,祠祀梓桑。一朝廉吏,万古流芳。”这是镌刻在周渭祠警世钟上的一段铭文。周渭祠廉政教育基地现设置有周渭生平简介、中国廉政发展史、桂林地方历史廉政文化展示及历代清官展示馆、中国共产党反腐历程展示馆、时代先锋及廉政成果展示馆以及历代腐败案件警示教育展馆等等。基地的设置使廉政教育和党员干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每个在这里接受教育的党员干部都为周渭廉政爱民、不徇私情、执法如山的精神所感染,进一步让党员干部在“教与学”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目前,周渭祠廉政教育基地已成为广西全区党员干部接受反腐倡廉主题教育的重要阵地。
周渭祠廉政教育基地的建成更加扩大了周渭廉洁事迹的传播,周渭祠所凝聚的廉政文化资源成为桂林市和恭城县推进廉政文化建设重要抓手。
2012年底,桂林戏剧创作研究院以周渭事迹为原型创作的大型廉政彩调剧《一品油茶七品官》问世。该剧以周渭任永济县令时的史实进行创作,以喜剧样式呈现,全剧分《上路》、《济民》、《放粮》、《修堤》、《除霸》、《回生》六场,展现了周渭面对强权、面对诱惑、面对亲情、面对爱情时的崇高抉择。该剧在桂林首演即引起轰动,荣获第八届广西戏剧展最高奖桂花金奖并囊括所有单项奖。很多观众和学者在看过这部剧后,都表示,该剧情节生动感人,人物形象鲜活,唱段对白充满地方文化色彩。特别是别具一格地以油茶为引,把油茶的风味与周渭的清官风骨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全剧有声有色,不失为一部地域文化鲜明的反腐倡廉大戏。
2013年初,该剧在广西区内开始巡回演出,如今周渭的廉洁事迹已经在八桂大地广泛流传,周渭祠廉政文化基地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桂林市的廉政文化建设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黎宝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