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治顽疾为改革铺路——八项规定出台一周年对话有关人士

2013年12月19日14:10   来源:山西日报

新闻背景

去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公布“各省区市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表”,再次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八项规定出台一周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也是一个需要我们回头审视的时刻。12月8日,记者特请省社科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张建武,省纪委驻审计厅监察室主任贾卫彬,乡宁县委常委、纪委书记栗俊昌做客本报编辑部,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对话。

直接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和社会风气好转

记者:八项规定出台之初,许多人担心会成为一阵风,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对此,你们有怎样的评价?

栗俊昌:八项规定出台一年来,全国有近2万名干部受到了处理,让心存侥幸的人后悔莫及。这表明,八项规定是中央发出坚决反腐败的强烈信号,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举措,对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建武:一年来的实施情况,可以说超出了我的预想。八项规定本身很具体,有可操作性,各地、各部门又相继出台了更为具体的实施措施,达到量化的程度。我省也不例外,处理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顶风违纪案件。这对违规者是极大震慑,同时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次激浊扬清。

贾卫彬:八项规定及一系列针对公款滥用的禁令,无不切中时弊,突出针对性、可操作性,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民、务实的执政新风,彰显了党中央整治沉疴顽疾的坚定决心,是对党内作风问题的坚决纠正。

记者:执行八项规定带来的深刻变化有目共睹,你们有哪些感受?

张建武:八项规定的实施,给全社会带来清新之风,弘扬了正气,让我们感受到正能量,提升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栗俊昌:八项规定的持续发力,使党风政风极大好转,也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深刻变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突出的感受是,干部离特权远了,离群众近了;机关里花架子少了,干实事多了;老百姓心气顺了,腰杆直了,尤其是遏制公款吃喝、反对奢侈浪费,群众更是拍手称快。

贾卫彬:这一年,八项规定的执行如一股清风,吹进了各个角落,党员干部从上到下,作风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一项项落实举措,一个个积极变化,直接推动了干部作风转变向纵深发展。

吏治环境呈现出近些年来最好的局面

记者: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反腐败的力度明显加大,你们对此怎样看?

栗俊昌:八项规定是制度,是红线,是向腐败发起进攻的信号灯,“老虎”“苍蝇”都不放过,谁违反就坚决打击谁,改变了过去打小不打大、打下不大上、打轻不打重的现象,提高了民众信心,赢得了群众支持,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反腐的强大合力。

贾卫彬:各项铁拳强力反腐,使吏治环境呈现出近些年来最好的局面。但高压之下,仍有一些地方和干部无视规定、顶风违纪,如公款大吃大喝、公费外出旅游、违规借用车辆、乱发物资补助等。

张建武:腐败不除,所有的改革成果都会功亏一篑。反腐,就是要从具体而对社会风气有影响的事做起,实实在在地做,做出成效,要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反腐的成效,这样才会提升全社会对反腐的信心,净化社会风气。

记者:八项规定执行得好,一系列“组合拳”功不可没,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

张建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类似的规定、决定也有,但从执行情况看,无论力度还是效果都不及八项规定。这次不同的是有一系列配套措施,具体到会员卡、月饼、贺卡挂历,以至于到公务餐标准、陪餐人数等细节。

栗俊昌:实践证明,改进作风必须从早抓起,早打招呼早预防;从小抓起,哪怕一盒月饼一张卡;从领导干部抓起,领导带头上行下仿才能卓有成效;从健全监督制度抓起,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构建监督制约长效机制。

贾卫彬:为执行八项规定,各地纷纷结合实际,落实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创新载体丰富的联系群众机制,设计程序严密的管控约束机制,探索各方参与的监督考评机制,这些都是值得总结的经验和做法。

记者:种种迹象表明,公权正在得到约束,官场生态悄然发生了改变,你们怎样看?

张建武:最大的变化,是身在官场的人对权力有了敬畏感,同时也使全社会对权力进行了重新审视。

贾卫彬:失去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一年来,对权力运用的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完善,制度约束的刚性得到体现,政治生态环境正在好转。

栗俊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根治顽疾也非一日之功,改进作风还要进一步推进法治建设,注重制度创新,从源头上加强对公权的监督和制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斌、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