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玉之过?欲之祸!——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受贿案剖析

2013年12月18日13:57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玉之过?欲之祸!——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受贿案剖析

——在追求享乐中,老板成为“亲密”的朋友,勾肩搭背,不分彼此。

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应有道。对领导干部来说,亲商、安商,优化发展环境,是职责所在,但必须坚持原则,公私分明、不能逾矩,如果跨越界限,勾肩搭背、不分彼此,则早晚要出事。

倪发科与很多老板过从甚密,甚至达到了不分你我、“亲密无间”的地步。这些老板出入倪发科家,如进“菜园子”,想来就来。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不是去办公室,而是进他家门商讨、“汇报”。

比如吉立昌,倪发科与他特别“投缘”。两人交往密切,经常在一起吃饭、出游。一次,倪发科应吉立昌的邀请,去吉家吃羊肉饺子。吃完饭后,吉立昌让倪发科看他珍藏的籽料,倪发科顺手就挑了3块较大的带回家。倪发科担任副省长后,吉立昌还专门安排一辆汽车和一名司机,随时为他服务。而倪发科则用得安之若素、“心安理得”。

不仅倪发科自己与老板“亲密”接触,他的家人也和老板们“深度”交往。因此,老板们不仅给倪发科行贿,还给他的家人送礼。他收受贿赂中的一部分,就是通过其家人代收的。

沉痛的教训让倪发科认识到:“领导干部与老板之间还是保持一定距离比较好,不要互相走进对方的生活。”

——在追求享乐中,贪婪击退恐惧,诱惑侵蚀理性,侥幸心理让他失去一次又一次自我挽救的机会。

在接受组织调查时,倪发科曾经抱怨:“如果组织上早提醒或早处理我两年,我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也不至于这么大,自己犯的错误也不至于这么严重。”然而,当他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举动,后悔的是,自己一次又一次失去自我挽救的机会。

倪发科收受大量玉石、字画后,自知价值太大,内心也曾彷徨、恐惧过,但最终还是贪婪击退了恐惧,诱惑侵蚀了理性,他没有主动认错改错,而是处心积虑规避调查,掩盖错误。

早在2005年,安徽省委巡视组到六安市巡视时,听闻风声的倪发科便要求黄某某把他送的几幅字画先拿回去,两年后,倪发科居然又把字画要回。2012年7月,倪发科得知可能被调查,于是将部分玉石退还给了吉立昌,两个月后以为调查停止了,不仅收回了之前退的玉石,而且“忍不住”又顺手收了3块大的玉石。在得知组织调查后,他将收受的大量贵重物品转移到了13名亲友处,而且考虑到关系亲疏,将价值高的玉石转移到最亲近的人那里。同时,担心其大量收受玉石问题暴露,倪发科还向吉立昌提出以吉的名义办个玉石展示馆,将其收受的玉石转移到展示馆托管,使其貌似“物归原主”,企图逃避党纪国法的追究。

“现在,肠子都悔青了。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决不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倪发科痛悔莫及。

然而,人生没有如果,人生也不可能重来。倪发科的后悔,为时已晚。

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防线崩溃,纵情享乐、私欲膨胀,玩物丧志、自甘堕落,最终深陷腐败泥潭——倪发科带给我们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享乐主义盛行,不仅腐蚀干部、损害形象,也危害公信、败坏风气;不仅弱化党自身的凝聚力,也消解着社会的“精气神”。任由其蔓延而得不到有效遏制,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就会像一把无情的刀割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开展,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务必对照倪发科这个反面典型,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努力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史文杰 王新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斌、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