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反腐倡廉>>专题>>廉者仁心——北京廉政历史文化展览>>第三单元:廉鉴春秋
第三单元:廉鉴春秋
第二节:国富民安始于廉洁
【字号 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6、百姓心中的“清汤”——汤斌
汤斌(公元1627年—公元1687年),字孔伯,号浅庵,清初名臣。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汤斌为理学名家,著书颇丰,此外他清廉勤政,百姓称他为“清汤”,比喻其为官清廉。
汤斌像,刻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汤斌清廉传说故事三则:
故事1:据《所闻录》记载,汤斌在任江苏巡抚时,两江总督欲毁民房修御道,迎接顺治皇帝南巡,遭汤斌力阻,此举受到了顺治皇帝的赞赏。
故事2:相传,汤斌去京城参加乡试时遇到了自己曾经救助过的徐公,为报答汤斌救命之恩,徐公之女力求丈夫,后将汤斌定为解元。汤斌得知后悄然离京,直到徐氏女儿之夫不再做官,他才重新参加会试。
故事3:据《所闻录》记载,有一次,汤斌在查阅日常开支账簿时,发现厨子买了两只鸡,非常震惊,自言自语道:“我自临民以来,常餐未敢食肉,况鸡乎?”于是就责问家里的厨子,得知是自己儿子的要求后就把儿子找来训斥了一顿,说:“你不读书,不知世间艰苦,动讲豪华,你以为苏州的鸡比河南的便宜么?”还命儿子跪着背诵《朱子家语》,并且重重呵斥了厨子,以示警戒。
清史稿
《清官册》,(台湾)高阳著。
台湾作家高阳在小说《清官册》中记录了汤斌一生的故事,其中有其为官时的廉洁事迹。小说中对汤斌简朴的生活有这样一段描述:“汤斌为官清正,平时采野菜供膳,每餐必有一味豆腐,因而他有一个看似戏谑、实为敬重的外号??——‘豆腐汤’。”
汤斌一生研究理学,贡献极大,著有《潜庵语录》、《潜庵文钞》、《春秋增注》等十几部书。《汤斌集》收录汤斌诗文、奏章、信札、语录等,其中不乏其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思想之体现。
汤斌官至工部尚书,但洁身自律。晚年遭权贵陷害,抑郁而死。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皇帝下诏为其昭雪,并列入祀贤良祠祭祀。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追封谥号“文正公”。
贤良祠,位于北京市地安门西大街甲103号,现为北京同仁堂。
贤良祠碑亭,亭内立有清世宗宪皇帝御制贤良祠碑,御书额曰“崇忠念旧”。最初祀王、公、侯、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都统、将军、总督、巡抚、副都统共78人,又增21人,共祀99人。
【知识链接】皇帝赐予去世的官僚士大夫谥号以示表彰,只有道德高尚、建功巨大的人才可获得 “文正”的谥号,并受到广大士人的敬仰。清朝时期,得到“文正”谥号的只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
-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责编:李源、姚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