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上海华谊(集团)公司ERP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页面,下属各企业账户映入眼帘。集团领导和管理部门能够实时监控下属各企业资金流向、在线查看每个银行账户资金数,随时掌握每笔通过系统收支的业务明细账。人、技术、制度的无缝衔接在这套系统中得到充分应用。
“把原来分散在基层企业的管控力量重新整合到集团层面,专门设立了集团信息管理部门和实施操作的信息公司,投入3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ERP信息化体系建设。”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金明达告诉记者,“集团通过顶层设计、系统规划,综合运用‘制度+科技’,有效推进了信息化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实现了监管模式的创新和管控能力的提升。”
这是“制度+科技”在上海加强国企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得以充分运用的生动一例,也是该市不断强化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上海市纪委、市国资委在总结试点单位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聚焦国资监管的关键环节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领域,运用“制度+科技”的方法,全面推进“3+X”上海国资国企廉洁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深化财务风险预警管理
上海市国资总量大、国企数量多,目前市国资委出资监管单位54家,所属国有企业4836家,从业人员达87万人。
“上海国有企业在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上海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杨晓渡说,“加强国企廉洁风险防控,实现国资运营和国企领导人员廉洁从业‘两个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3+X”中的“3”,指的是在市国资委层面建立和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国企土地管理、产权交易预警这三大信息监管系统。其中重中之重,便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中最核心的风险。”上海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蒋苏平介绍说,为加强财务监管,上海市国资委先后制定了对外担保管理、高风险投资管理、资金集中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10项制度,并建立了与各集团公司财务监管系统对接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在市国资委财务监督评价处,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这一系统。该系统根据生产型、投资型、建设型等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区别设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和区间。电脑屏幕上,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均标有某种颜色的记号——绿灯表明指标正常;黄灯表明存在一定隐患,企业须向市国资委提出解决措施,并在规定时间内消除隐患;红灯表明该项指标有严重风险,市国资委将会同企业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这个预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系统每个月会根据企业更新的信息对各项指标作出相应调整。”市国资委财务监督评价处副处长商小芳说,“我们还通过这一系统强化了对企业出借资金等行为的监控,从而降低了此类行为背后潜在的廉洁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