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反腐倡廉

法制日报:“表哥”暴露的更是“倡廉”的尴尬

邓清波
2013年02月25日08:25   来源:法制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日前,网民蔑称为“表哥”的杨达才经查严重违纪并涉嫌犯罪,被开除党籍,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2月23日新华网)。

杨达才被查实涉嫌违纪和犯罪,印证了网民的质疑,也说明执法执纪部门并没有对他采取完全包庇的态度。但是,人们的疑惑还有不少,正如一些网民评论的那样:杨达才涉嫌违纪犯罪为何没有早点被发现和查处?为什么纪检执法部门的敏锐性总是会落在网民和舆论的后面?反腐靠网民是长久之计吗?等等。

这些疑问,可以看作是公众对于当前“反腐”工作的质疑。确实,杨达才案再次暴露了当前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机制方面客观存在的尴尬,值得深入反思。不过,“反腐”的尴尬其实还只是此案所暴露的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似乎容易被公众和舆论所忽视:此案也暴露了当前官场的“倡廉”机制更加疲软无力。

“反腐倡廉”常常被相提并论,但实际上,“反腐”和“倡廉”既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不能完全混为一谈。“反腐”是一种虽然必不可少却相对消极的手段,仅仅依靠严厉查处腐败分子来“杀一儆百”,并不足以真正达到政治清明、政府清正、官员清廉的目的。倡导廉政,促使官员和社会公众都形成对清正廉洁的强烈认同,树立起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共同信念,使廉洁成为官员和公众的自觉行为,更是促进社会风清气正所必不可少的。

杨达才涉嫌严重违纪乃至犯罪,却长期身居高位,颐指气使,这固然暴露了反腐神经一度麻木失灵,查处不力,但他浑身名牌,好戴名表,在人命关天的事故现场居然还若无其事,大摆官威,更说明他在主观认识上,似乎根本不知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勤俭朴实等廉耻观念为何物,暴露了他对廉政风尚的毫无认同,这不能不说是“倡廉”工作的失败。

杨达才只不过是个偶尔撞在枪口上的“倒霉蛋”而已。实际上,像他这样价值观念错乱,以丑为美、虚伪虚荣、贪得无厌、不知廉耻为何物的人为数不少。一些官员口里背诵着各种廉政教条,但阳奉阴违,内心里崇尚的正是纸醉金迷、升官发财、以权谋私、飞扬跋扈等腐败消极的生活方式。“倡导廉政”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不折不扣的形式主义,甚至是掩盖自身罪恶的遮羞布、用以欺上瞒下的道具,这不可不谓是“倡廉”之痛。

大会小会的宣讲强调、形形色色的学习教育、叠床架屋的规章制度等等,如今“倡廉”的方法不可谓不多,活动不可谓不多,投入不可谓不大。但在有些官员那里收效甚微,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些方法本身走过场、搞形式的居多,难以深入人心;其次,“反腐”存在欠缺,对权力的监督约束不力,使得“老实人吃亏”,廉洁自律的反而往往遭到排斥,官场形成“逆淘汰”,这自然都会使得“倡廉”工作事倍功半,难以服人,难以真正为官员和公众接受。

但更令人担忧的是,“倡廉”成效的不彰,暴露了政府话语权的流失、公信力的丧失,因为,它表明官方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念已经难以得到公众乃至官员自身的理解和认同,这是比腐败现象猖獗本身更为可怕的事情。腐败猖獗,总还可以采取措施去反对和惩治;但若公众乃至官员自身从根本上就不相信官方所主张和提倡的,那么,这就会更加伤及社会治理体系的根基,就更加难以遏制“礼崩乐坏”、积弊丛生、腐败蔓延。无论是“反腐”还是“倡廉”,都将徒劳无功,社会将不可避免地滑入混乱泥沼。

所以,透过“表哥”之类案件,我们需要担忧的并非只是“反腐”的尴尬,更有“倡廉”的困境。而比单纯加大“反腐”力度、强化“倡廉”措施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刷新理念,倡导真正与时俱进、能够得到公众和官员充分理解、认同、信任的主流价值观念,以重建公权的公信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风清气正的官场环境和社会导向的形成,使反腐倡廉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责编:李源、姚奕)

更多关于 反腐倡廉频道 的新闻
· 民生观:为刹住公款烟花叫好
· 安徽规范国内公务考察:严禁变相公款游 不得赠送纪念品
· 人民观点:两会也讲家常话
· 人民论坛:腐败是沉重的枷锁
· 湖南衡阳市民法院办事遭遇“自行放假” 
·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正在变(漫画)
· 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领导干部应知“底”
· 解放军四总部联合印发《厉行节约严格经费管理的规定》
· 江西南昌一村支书被晒艳照遭停职(图)
· 西安临潼“一把手”手机号公开之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