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反腐倡廉

广东惠州:“三资云”让监管不成“浮云”

2013年02月19日15:1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收益分配、开发投资、债权债务、固定资产……点击登录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江北街道三新村云计算“三资”监管平台,该村集体“三资”的使用、变更情况清清楚楚。

“从这上面公示的信息来看,三新村2012年的收入比2011年增加了80多万元,村民年底的分红肯定不会少!”惠城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陈志诚笑着说。

  了解村集体家底,知道年底分红会增加,对村民来说,这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2012年8月,惠州市在全面清理农村“三资”的基础上,开始在惠城区和仲恺高新区试点建设云计算农村“三资”监管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整合农村各类信息化平台,开发农村“三资”动态手机上网查询、重大事项网上表决、群众满意度网上测评、问题实时举报等功能,实现了村民对农村“三资”的实时、动态监管。在这里,看好自己的家底,对农民来讲已不再是“浮云”。

  “村民通过手机或村里的终端触摸屏,就可了解全村‘三资’家底。”惠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松说,“现在,这片‘三资云’已经成了村民管好家底的利器!”

  难题——寻找“三资”管理乱象的根源
  
  2010年,惠州市仲恺高新区五村某干部为还赌债,以发放征地补偿款为由,私自从村财务支出50万元。

  此事未经村委会讨论,更没有告知村民。东窗事发是在一天晚上,该干部在还完赌债回家的路上发生了车祸。交警处理事故车辆时,在后备箱发现了10多万元现金。这笔钱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后在区纪委和公安部门的多次问询下,这名村干部终于道出实情。

  “这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乡镇财务结算中心、经济管理站、审计站等监管机构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工作人员在履职过程中错位、越位。”在仲恺高新区沥林镇长期从事会计工作的周贵和深有感触,“有的监管机构既帮村里做账、管账,又负责监督,怎么能把村账管好?”

  农村资金管理不完善,资产、资源监管同样面临问题。

  2005年,仲恺高新区西坑村就曾出现村干部与开发商私下修改村集体土地资源出让合同的事件。当时,某开发商想在西坑村建一座厂房,并经过和村民协商、拍卖等程序,与西坑村敲定了10亩地的出让协议。

  协议签了,但当开发商进场时,村民却发现,厂房划定面积成了20亩,比原来商定的多出了10亩。村民十分不满,纷纷上访。惠州市纪委联合审计、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对此展开调查后发现,出让协议已被改为“20亩地”,而“出卖”村集体利益的,正是该村部分干部。

  “发生西坑村这样的事,主要是因为农村集体资源交易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很难加强对交易前期合同的监管,让个别村干部钻了空子。”李松剖析。

  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再度上演?难题摆在惠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面前。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