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反腐倡廉

公务卡能否“卡住”膨胀的公务消费

吴刚 廖雪梅
2013年01月16日08:11   来源:重庆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记者手记

卡住公款私用还需完善制度

为了增强公务支出的透明度,国家加大对贪污腐败的整治力度,公务卡就是其中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

在各方为阳光措施欢呼的同时,质疑接踵而至:小小一张公务卡,真能卡住职务腐败?

这种担忧并非多余。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公务卡遏制腐败的作用,超过一半的人持“谨慎乐观”态度,不足10%的人持“乐观”态度。

虽然公务卡改革为规范“三公支出”(出国出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开了好头。但是,没有健全的监督制度作为制约,公务卡推广容易流于形式。比如,公务支出总量应合理核定,如果设置的一天报销金额数量很大,就使公务消费带上了职务福利的痕迹;再譬如,某些欲谋私利者,可能采取与经营者合谋的方式,故意多消费、多刷卡,回单位据“实”报销后,再适当回扣给经营者,形成一个恶意刷卡洗钱的产业链;与此同时,完善公务卡消费的配套举措与设施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有时本想节约经费吃碗小面或进个小店消费,却苦于无法刷卡报销,导致了不由初衷的“高消费”。

俗话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管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群众和社会进行广泛监督,才能消除腐败滋生的温床。鉴于此,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是卡住公款私用、让公务卡更好发挥效力的正道。

它山之石

公务卡这样防范腐败

在国际上,公务卡是公认解决现金支付、防治腐败现象的有效手段,美国、加拿大、瑞典、新加坡等国政府公务人员都使用公务卡进行公务消费。

公务卡的普及,使得政府公职人员的消费活动得以曝光。在被誉为“最清廉”国家之一的瑞典,就发生过副首相因为公务卡使用不当而辞职的案例。1995年,时任瑞典副首相的萨林,本来其政治前途一片光明,认为她可能会成为社会民主党的未来领袖。但在当年10月,瑞典《快报》披露,萨林用公务信用卡购买了巧克力等食品。尽管事后萨林辩解说,她当时只是把公家和个人的信用卡用混了而已,自己已及时还款,但在舆论巨大的压力下,她还是被迫辞职。

韩国立法规定:政府部门的公务消费必须通过银行卡支付。该国政府规定,单笔金额超过50万韩元的公务支出必须通过银行卡结算,工商界超过5万韩元的招待费也需通过银行卡结算。

在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300多个部门和组织,以及40多个州政府被强制使用公务卡,每年结算的差旅金额超过75亿美元,公务采购金额超过200亿美元。

在中国香港,公务开支已经细化到了“一张公务用纸”和“一张桌椅的维修”程度。香港特区政府的财政制度对官员的开支向来要求严格,在制度、透明、监管、惩罚之下,香港公务员的“三公”消费浪费和公私不分现象基本不会发生。

1995年至2003年,我国文教事业经费在财政支出结构中的比重增加了不到1%,但其间行政管理费增加了4.4%。特别是2000年至2003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增长1923亿元,平均每年增幅达到23%。

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增长87倍,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和GDP增长。

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1%,到2003年上升到19.03%。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