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改革的春风因小平谈话而激荡神州。2012年的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改革的岔路口。
近日,李克强还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现阶段推进改革要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要触动利益。
知名报人周瑞金说得好:“何以解忧,唯有改革。”改革,是向往;改革,是呼声;改革,是共识。那么,在十八大报告精神下,改革下一站到底将在哪里?记者采访了多名专家学者,试图寻找答案。
关键词:改革“深水区”
十八大报告提到,深化改革开放任务艰巨。此前的一个共识是,改革进入深水区。
什么是深水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成言认为,改革初期,“人人皆受益”的环境令人振奋,改革的阻力因此比较小。如今,当改革进入深水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已很难再出现“无损被改革者利益”的现象。现在,“‘肉’已经吃完了,剩下难啃的‘骨头’”,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就必须调整现有利益格局。这也符合大多数人对当下改革困境的判断。
《求是》杂志研究员、《红旗》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黄苇町说,在当前格局下,形成了三个比较突出的坚硬问题。第一,造成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企业、政府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日趋上升。第二,造成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这既与目前的增长方式有关,也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有关。第三,权力运行与权力约束失衡,部门利益、地区利益、行业利益都很突出。
黄苇町认为,长期以来“公平”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核心。而按照官方的统计数据,最富有的10%和最贫穷的10%收入差距已经达到23倍。“这导致内需跛脚,社会矛盾尖锐”。
深水区的另一个特征是,单项的改革难以推进,即便有些领域的改革方案确定了,但却很难推行,久推不决,决而不做,做而不力。李成言说,现在各种矛盾纠结在一起,牵一发动全身,一个环节卡住,其他改革也进行不下去。
不同社会阶层形成共识的难度也在增加,举例说,原来在某个地方上个项目,都很欢迎,现在民众可能会因为环境问题而反对。在异地高考问题上,有的地方还没改革,就有很多家长反对。可见改革有多难。
“破除这些阻力,光靠领导人的决心和勇气还不够,还需要形成共识,更需要智慧。”李成言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