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紀委推薦孔氏家族家風:嚴嵩貪腐案發 孔子后人閉門不見【3】

2016年01月12日08:3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專家觀點

楊朝明:謹記聖人教訓,不忘祖宗法度

由於孔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孔氏家族有“天下第一家”之美譽,在繼承和弘揚孔子儒學精神方面,孔氏家族尤其孔子直系后裔擔當著特殊使命。

春秋末年以降,在傳承孔子思想方面,孔子后裔往往是走在前列的。孔子子孫遵循孔子教誨,學詩學禮,以傳其家,形成了相沿很久的孔氏家學。孔子后裔中不僅出現了像述聖子思子、孔安國這樣的儒學大師,而且很多重要的孔子遺說、古代經典,都有他們的整理與傳述之功。

歷朝歷代都重視發揮孔子后裔弘揚孔子思想的作用。宋朝建立之初,封孔子第四十三世孫孔仁玉為“文宣公”。到孔子第四十六世孫孔宗願時,宋仁宗改其封號為“衍聖公”,這一封號一直沿襲八百多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定天下,還在干戈搶攘之時,他便征召耆儒,講論道德,修明治術。后來,他興禮樂,明教化,建太學,下令各郡縣皆立學校,詔天下“通祀孔子”。他認為,孔子之道足以“為萬世法”,還說“武定禍亂,文致太平,悉此道也”。他親筆敕諭孔子第五十五代孫孔克堅,希望他發揚孔子“重教於世,扶植綱常”的精神。還召見孔克堅,稱道孔子留下了“垂憲萬世的好法度”,希望孔子子孫好好讀書,以“領袖世儒”,“益展聖道之用”。

事實上,作為孔子后裔的價值標准與行為規范,《孔氏祖訓箴規》等家訓族規,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和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其中像“詩禮傳家”、“禮門義路”之類,恰是孔孟之道的精華。人是一個“自然人”,還是一個“社會人”,為此,人必須首先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孔子說:“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在他看來,人不能出不由戶,何故無人由道而行?孟子則說:“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所以,在許多孔廟的建筑中,在山東鄒城孟府的門額上,都有“禮門義路”的字樣,儒家典籍說得很明白:“禮也者,理也”﹔又說“義者,宜也”。遵守社會規范,按照該做的去做,乃天經地義、理所當然。顯而易見,這是告誡人們,人應該懂得是非、善惡、邪正、美丑。人生在世,要有健全的人格,要明白“之所以為人”,就要循理而動!

早在西周春秋時期,無論培養士人,還是孔子施教,都十分重視詩書禮樂。何以如此?因為詩書被視為“義之府”,禮樂被看作“德之則”,它們是價值的淵藪,是德行的標准。作為“義”與“德”的載體,“詩書禮樂”的功能,在於告訴人們做人的道理。這就是說,那時重視“說禮樂而敦詩書”,是由“詩書”、“禮樂”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詩書禮樂”之教,說到底是關於“文德”的教育,是“人生觀”教育。

時至今日,孔子所確立和闡述的許多價值觀念仍然是人們的立足點。孔子系統反思歷史與現實,深刻認識社會與人生,梁漱溟先生曾說,“孔子以前的中國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裡”。經過兩千多年的檢驗,孔子思想的價值顯得愈加珍貴。孔子的思想影響了孔子后裔和孔氏家族,同樣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千千萬萬個家族。在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建樹民族文化信仰的今天,尤其需要謹記聖人教訓,不忘祖宗法度。(楊朝明,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孔令紹:人生在世,既要有文化,又要守規矩

家風和家規是家庭教育的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一個是軟影響,一個是硬約束。清代中期,我的高祖孔憲珍秉承祖上家風,耕讀傳家。他本人成為朝廷御批的七品執事官。家裡房產上百間,土地百余畝。他有四個兒子,八個孫子。要管理這樣一個幾十人的大家庭,必須要有軟影響和硬約束。因此,他就擬定了一套家規:黎明即起,洒掃庭除﹔自載檢點,不扯濫務﹔居身簡朴,辛勤勞杵﹔一絲一縷,恆念力揚﹔粗茶淡飯,慎近酒酤﹔恪守信義,鄰裡互助﹔忠厚傳家,苦讀詩書﹔振振絕絕,繁我孔族。

一百多年來,這個家訓一直影響著我們。目前,高祖的后代已達一百多人,雖已分居,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卻仍然和睦相處。

說到我的孔氏大家庭的家風,那就是“詩禮傳家”。那麼,這裡的“詩”和“禮”是什麼?我認為:是孔子為我們標出的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當中兩個重要的元素,也就是:人生在世,既要有文化,又要守規矩。

人隻有學文化,才能實現“以文化人”的目標。孔子說的“學詩”,我認為有兩層含義:一是學習知識﹔二是通過學習修身養性。學習知識,以文化人,應該從娃娃抓起,零到六歲是人生定格的重要階段,因此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家風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認真傳承的。譬如:我小時候,我爺爺教我“三百千”﹔現在,我又教我的孫子“三百千”。

再說“禮”,“禮”是什麼?就是規矩。孟子說,不以規矩何以成方圓。規矩,在家庭中叫家規﹔在單位裡叫守則,在社會上叫秩序﹔在政黨中叫黨紀﹔上升到國家層面,就叫法律。它是一脈相承的。一個人本事再大,也要在一定的框架內有序參與;饃饃再大,也不能脹出籠子來。

守規矩也要從娃娃抓起。要讓孩子在家庭中樹立起是非觀念,為日后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奠定基礎。舉個例子:我的孫子三歲時剛上幼兒園,一天放學我去接他,他手裡拿著一隻氣球。我問他哪裡來的,他說是小朋友給的。我生氣了,大聲呵斥他:為什麼要拿人家的東西?明天就還給人家。他哭了。第二天放學,我又去接他,他說:爺爺,我今天沒要人家的東西,以后也不要了。試想,一隻氣球無關緊要,可今天要了,明天可能就拿了,后天可能就偷了。家風對人的修身至關重要。宰相劉羅鍋,他的家族從縣令到宰相出了二百多個官員,無一貪官,什麼原因?家風使然。(孔子后裔第七十六代孫 孔令紹)

曹麗霞:聖人后裔繪戒貪圖於家門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飽讀詩書的聖人后裔繪戒貪圖於家門,目的就是希望家族后裔以此為鑒,出門在外要秉持為政以德家風,克制私欲、頂住誘惑、廉潔奉公。

孔府裡諸如戒貪圖這樣具有勸誡功效的建筑非常多。比如在前上房門前,舊時就有抱柱對聯:“居家當思清內外 別尊卑重勤儉 擇朋友有益於己﹔處世尤宜慎言語 守禮法遠小人 親君子無愧於心。”忠恕堂內,也有“交友擇仁 處世循禮﹔居家思儉 守職宜勤”“守口不談新舊事 知心難得兩三人”的提醒,他們與戒貪圖相呼應,都體現了孔府的家風與處世哲學。(山東省曲阜市孔府管理處副主任 曹麗霞)

孔德銘:家訓孕育深沉社會責任感

《孔氏祖訓箴規》浸染了許多時代特點,今人解讀孔氏家規背后的文化密碼,就是要去粗取精,繼承和弘揚其中華彩的成分:比如《箴規》第一條就講到祭祀的主要目的就是不要忘本,守住本分。孔子的“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等內容。《箴規》第二條就有這方面表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說的是平等關系,父不慈,子何以孝?兄不友,弟為何要恭?他們相互制約。《箴規》還有“好禮尚德”、“勿嗜利忘義”、“克己秉公”等公德條例。這是從社會層面對族人的約束,就是說不論官民、貧富,做人要有所擔當,這不也是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嗎?

作為孔家人,我眼中的祖訓家規最大特色和亮點:就是它所肩負的深沉社會責任感。儒家所倡導的孝悌忠信、克己慎獨、反思內省等傳統價值,在這部家規中都有完整的體現,它與中華傳統文明一脈相承,高度契合。(世界孔子后裔聯系總會副秘書長、山東省曲阜市孔子世家譜研究中心主任 孔子后裔第七十七代孫 孔德銘)

張富勇:傳統家訓家規是一塊瑰寶

衍聖公府是中國傳統家族的典型代表,更是傳統家訓文化的活化石。從春秋時代的“學詩禮”到漢時的孔融讓梨,這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家規的力量在於明是非,知廉恥,懂禮讓,守本分。在那個久遠的時代,這些傳統家訓家規,既有家規強制,也有親情感化,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感染力,很容易為廣大社會成員所理解和接受。源遠流長的傳統家訓家規是一塊瑰寶,在今天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現實意義,已經並且還將以它的新的生命力繼續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豐富滋養。 (山東省曲阜市文物局外圍文物管理處主任、文博副研究館員 張富勇) 

相關新聞


中紀委推薦山西王家大院:見善如己出 見惡如己病

中紀委推薦“高干子弟”楊升庵:明朝四川地區唯一狀元 

中紀委推薦明朝太卜寺卿何以尚:曾冒死救海瑞

中紀委推薦浙江海寧許汝霖:告老還鄉時不忘把舊鋪蓋運回家

中紀委推薦河北南皮張之洞:一輩子清廉 借銀子買房子

中紀委推薦王陽明家規:一介書生卻立下赫赫軍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李源、姚茜)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