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意義
禮樂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兩千五百年來,孔氏祖訓中積澱了許多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是一筆極具特色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家訓,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家教,是人生起步的定位坐標,也是家族榮辱觀的價值取向。
孔令紹(孔子后裔第七十六代孫):
說到我們孔氏大家庭的家風,那就是“詩禮傳家”。“詩”和“禮”是什麼?我認為:是孔子為我們標出的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當中兩個重要的元素,也就是:人生在世,既要有文化,又要守規矩。
孔子說的“學詩”,我認為有兩層含義:一是學習知識﹔二是通過學習修身養性。再說“禮”,“禮”是什麼?就是規矩,不以規矩何以成方圓。規矩,在家庭中叫家規﹔在單位裡叫守則,在社會上叫秩序﹔在政黨中叫黨紀﹔上升到國家層面,就叫法律。它們都是一脈相承的。一個人,本事再大,也要在一定的框架內有序參與。
衍聖公府的孔氏家族是中國傳統家族的典型代表,其祖訓更是傳統家訓文化的活化石。從春秋時代的“學詩禮”到明代的《孔氏祖訓箴規》,一直是孔氏族人的行為指南和道德規范。家規的力量在於明是非,知廉恥,懂禮讓,守本分,有良知。齊家治國、家齊國治,家規啟迪著我們正確認識、理解家風和政風的關系,為家族乃至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和不斷前行的動力。
●孔氏家訓
尚詩禮
不學詩①,無以言②。不學禮③,無以立④。
——摘自《論語·季氏》
【注釋】
①詩:詩歌,亦指《詩經》。
②無以言:指不能正確地說話。
③禮:禮儀,亦指《儀禮》。
④立:立身於社會。
【譯文】
不學習詩是無法同人交談的。不學習禮是難於立身做人的。
【背景故事】
有一次,孔子在家裡獨自站在庭中,孔鯉邁著小步恭敬地走過時,被他喊住了,問他學過詩沒有?孔鯉回答說還沒有。因為那時候諸侯國之間主賓應答,以及上層社會交際場合的交談,都要引上幾句詩。孔子就教育兒子說,不學習詩是無法同人交談的。於是,孔鯉就退回去認真地學習詩。隔了一段時間,孔鯉從院裡過時又被孔子叫住了,問他學習禮了沒有?孔鯉說還沒有。孔子又教育說,不學習禮是難於立身做人的。於是,孔鯉就去學習禮。
祖訓宗規,朝夕教訓①子孫,務要讀書明理,顯親揚名,勿得入於流俗,甘為人下。
——摘自《孔氏祖訓箴規》
【注釋】
①教訓:教導訓誡。
【譯文】
早晚以祖宗傳下的規矩教導訓誡子孫,一定要讓他們多讀書明白事理,顯名稱譽於世,光耀祖宗。不得入於流俗,甘願居於他人之下。
善治家
譜牒(pǔ dié)①之設,正所以聯同支而親一本。務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yōng mù)②一堂,方不愧為聖裔③。
——摘自《孔氏祖訓箴規》
【注釋】
①譜牒:記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書籍。
②雍睦:團結、和諧,和睦的意思。
③聖裔:聖人(指孔子)后代。
【譯文】
家譜的修訂,起到了聯系同一支脈親近同源所出的人的作用。務必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睦一家親,才不愧為聖人的后代。
春秋祭祀,各隨土宜。必豐必潔,必誠必敬。此報本①追遠②之道,子孫所當知者。
——摘自《孔氏祖訓箴規》
【注釋】
①報本:報,報答。本,根源。
②追遠:追懷祖先。
【譯文】
春秋祭祀,各地根據自身的條件行事。但主祭之人必須舉止得當、穿著整潔,真心實意、有所敬畏。這是報恩思源、追懷祖先的方法,子孫應該知道。
聖裔設立族長,給與衣頂①,原以總理聖譜,約束族人,務要克己秉公,庶足以為族望。
——摘自《孔氏祖訓箴規》
【注釋】
①衣頂:標志功名等級的衣服和頂戴。亦借指功名。
【譯文】
聖人后代設立族長,給與相應功名,是讓他統一管理族譜,約束族人的行為。族長一定要克己秉公,但願不辜負族人的期望。
重倫理
凡有職官員不可擅(shàn)①辱。如遇大事,申奏朝廷,小事仍請本家族長責究。
——摘自《孔氏祖訓箴規》
【注釋】
①擅:獨攬,佔有。
【譯文】
(孔氏子孫)凡是有職務的官員不可獨斷專行。如果遇到大事,向朝廷陳述申報,小事仍然請本家族長責問追究。
婚姻嫁娶,理倫守重。子孫間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
——摘自《孔氏祖訓箴規》
【譯文】
婚姻嫁娶,講究倫理為重。子孫間有不幸再婚再嫁的人,必須慎重,違背倫理的事情萬不可發生。
為良吏
崇儒重道,好禮尚德,孔門素為佩服。為子孫者,勿嗜利(shì lì)①忘義,出入衙門,有虧先德。
——摘自《孔氏祖訓箴規》
【注釋】
①嗜利:貪求私利,貪圖錢財。
【譯文】
崇儒重道,好禮尚德,向來是孔門傳統。作為孔氏子孫,不能嗜利忘義﹔做官不要做出有損祖先德行的事情。
子孫出仕者,凡遇民間詞訟,所犯自有虛實,務從理斷而哀矜(āi jīn)①勿喜,庶不愧為良吏。
——摘自《孔氏祖訓箴規》
【注釋】
①哀矜:哀憐,憐憫。
【譯文】
子孫出來做官的,凡是遇到民間訴訟,案件自有虛實,務必理性判斷,懷哀憐之心,切莫自鳴得意,但願不愧為賢能的官吏。
急國課
孔氏子孫徙寓各府州縣,朝廷追念聖裔,優免差徭①,其正供國課②,隻憑族長催征。皇恩深為浩大。宜各踴躍輸將,照限完納,勿誤有司奏銷之期。
——摘自《孔氏祖訓箴規》
【注釋】
①差徭:徭役。
②國課:國家稅收。
【譯文】
徙居於各府州縣的孔氏子孫,朝廷追念你們是聖人后代,優撫免除徭役,應當繳納的國家稅收隻通過族長征收。皇家恩寵實在盛大。孔氏子孫理應踴躍繳納賦稅,按期足額完成,不要耽誤了官府上報征收錢糧的期限。
●採訪札記
齊魯遺風今猶在 十萬人家盡讀書
孔子故裡作為儒家文化發源地,修身齊家、內省自律、為政以德等儒家思想遺產,早已滲透到闕裡人家的廳堂巷陌和尋常百姓的內心。今天,當我們推開厚重的明故城紅漆城門,穿過角樓巍峨、瓮城層疊的萬仞宮牆,走進一條條石板鋪就的窄巷,觸目可及的仍然是“秉禮”、“好德”、“欲仁”、“博愛”、“陋巷”等傳統地標。這好聽而雅致的巷名,一下子就會把你帶入儒鄉聖境。
曲阜並不大,據當地民政部門統計,約有64萬人口,其中大約五分之一的人姓孔,探尋孔氏家規家訓,在這裡並不費力。沿著一條條曰禮談仁的巷子,隨意走進去,最常見的就是青磚黛瓦、錯落有致的院落。端正的黑漆門貼著紅底墨字的楹聯,內容大抵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一代人忠誠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等章句。孔氏“詩禮遺風”在聖人故裡之影響,可見一斑。
說到孔氏家規家訓,不能不提“詩禮庭訓”的故事。孔子第七十七代孫、曲阜市孔子世家譜研究中心主任孔德銘先生告訴我們,“詩禮庭訓”的故事發生在詩禮堂,原是孔子故居所在。當年孔子即在此教育兒子孔鯉學詩學禮。后人追念此事,特建此堂,以示不忘孔子在庭之訓。中國人傳統的“庭訓”、“過庭之訓”亦由此誕生。因此,這裡也可以說是中華“家訓”、“家教”文化的肇始之地。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故事是地方的記憶。今天,很多世界各地來曲阜朝聖的游人在孔廟大成殿祭拜孔子之后,最喜歡停留的地方,還是詩禮堂。品慕聖賢過庭教子的故事,沿著前人的腳步,駐足留戀。
“斯文在茲”,作為聖人孔子的故鄉,當下曲阜正開展“彬彬有禮道德城市”建設、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活動,這裡12個鎮街405個行政村居,一村一個孔子儒學學堂、一村一個儒學講師,每月一堂經典國學課,大街小巷儒墨芬芳,《論語》章句隨處可見。無論是在繁華的五馬祠商業街,還是在幽靜的蓼河人家,隨便與這裡的百姓聊天,大多能感到他們謙恭好禮,儼然有君子之風。很多人在談話中還會引經據典,“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等聖賢之言不時閃現。在走訪中,這樣的感受愈來愈強烈:孔子的詩禮庭訓從未隨時間而走遠,它早已熔鑄在孔氏族人的內心深處,並且不斷地泛化開去,最終融入到十萬齊魯人家、匯流到我們民族的血液裡,成為我們的一種品性,也規范著我們的言行。
“大哉孔子”,誠如斯言。(王雷 曲阜市紀委宣教室主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