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紀委推薦“高干子弟”楊升庵:明朝四川地區唯一狀元【2】

2015年12月23日08:2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楊升庵給皇帝講學情景

專家觀點

關山遠:楊慎的“義利”觀

楊慎,號升庵。今人說起楊慎,總會想起《三國演義》的主題曲《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古人雲:詩以言志,文以載道。最能概括楊慎其人的,並不是這首《臨江仙》,而是他二十余歲時寫的一首小詩《自贊》:“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諒無補於事業,要不負於君親。”近50年后,風華正茂的青年走向生命終點,仍然在用“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勉勵自己和后人。

“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這十個字,蘊含的意義,並不亞於宋人范仲淹的名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均代表了中國讀書人的人格追求、理想信念,代表了一種昂揚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流傳千古、激勵后世。

楊慎的“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說的是“義”和“利”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義利觀”,孔子有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義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種特定的倫理規范,道德原則,是儒者們心中至高無上的道義。利者,“人之用曰利”,后世多指物質利益。如何看待二者的關系,便形成義利觀。

遙想當年,楊慎寫下《自贊》小詩時,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之際,他沒有想到此后這首小詩成了自己一生的命運寫照。但終其一生,他矢志不渝地堅持著自己的義利觀。

楊慎是四川新都人,他也是有明一代四川唯一一個狀元。他的家世顯赫,祖父楊春,做過做過湖廣地區的提學僉事,相當於今天的省教育廳廳長﹔父親楊廷和,更是明朝大名鼎鼎的一代賢相,先后服侍過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個皇帝,並在武宗朝和世宗朝擔任內閣的首輔大臣,也就是宰相,位居百官之首。楊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高干子弟,但他沒有變成一個坑爹的紈绔子弟,要歸功於嚴格的家教。

楊廷和為官清正,史載,雖“位及人臣,而居處同於寒素”﹔他關心民間疾苦,為家鄉“通水利”,“修縣城”,“置義田”,作了不少好事,很受時人稱道,一生博學鴻毅,光明正大,積極倡導勵行“新政”,對明朝之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歷史給了他極高的評價:“忠誠而剛正,知有國家而不知有身。”他家規甚嚴,又身體力行,給兒子楊慎以極好的示范。

楊慎跟父親一樣,生來聰穎,從小又刻苦讀書,因此十幾歲時就以詩文聞名一方,楊廷和19歲時中了進士,楊慎青出於藍,23歲時中了狀元。有那麼好的身世,那麼好的才華,還有一個鼎鼎有名的老師李東陽……楊慎的前途,看來不可限量。

但一切因為“大禮議”而改變。所謂大禮議,在明朝歷史是很重要的一筆:武宗無后,朱厚熜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寶座,即嘉靖。按照皇統繼承規則,他要承認武宗的生父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廟﹔自己的生父隻能稱“本生父”或“皇叔父”。但是,朱厚熜即位后第六天,就下詔令群臣議定他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按皇帝的尊號和祀禮對待,換句話說,他以旁支入繼大統,卻要為自己死去的生父謀求皇帝的全部待遇。按當時的正統觀念,這是僭亂了禮法,萬萬不可。

嘉靖在位將近46年,以君臣交惡、不理朝政著稱,“大禮議”成了他跟臣子斗氣的開始。明明不合禮法的事,皇帝要硬來,朝中有些無恥之輩也要硬捧,但更多的人,堅決反對,其中包括楊廷和、楊慎父子。皇帝不聽,於是楊廷和辭官歸裡,楊慎一再上書辭職,不願與“無恥小人”同列共事。皇帝還是不聽,正式下詔改稱生父為恭穆皇帝,君臣沖突轉為劇烈,楊慎“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皇帝震怒了,開始暴力鎮壓,“命執首八人下詔獄”。消息傳出,群情激憤。楊慎約集大臣二百多人,激動地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他們一起搖門大哭,抗議非法逮捕朝臣,聲徹宮廷,“帝益怒,悉下詔獄,廷杖之。”

這是明朝政治史上血腥的一幕:180多人被逮下獄,四品以上奪俸,五品以下廷杖,當場杖死16人。10日后,再杖楊慎等為首7人,又一人杖死。楊慎以“首倡”之罪,永遠充軍煙癉之地,謫戍永昌衛(今中緬邊境的雲南保山),時年37歲。

從前途無量的五品京官,到遍體鱗傷的的流放者﹔從名動天下的狀元,到為天子忌恨的罪人﹔從繁華的京城,到蠻荒的邊疆--楊慎就這麼完成了人生的大扭轉。

他后悔嗎?

從楊慎留下的詩文來看,他在遙遠的流放地,在漫長的流放時間裡,那般思念家人朋友,也感嘆過流放生涯的漫長與無奈--他至死才結束了流放。但是,他一直認為自己沒有錯。

他和那些在宮門外大哭的同僚,是有信仰支撐的人--要以禮法治國。對於楊慎來說,流放是大不幸﹔但對於他流放的雲南來說,卻是一大幸。楊慎與解縉、徐渭並稱“明朝三大才子”,后世學者大都認為,楊慎學問最為淵博,足以排名第一。楊慎居雲南30余年,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創作於雲南,不僅自己著作等身,也使雲南文學迎來了文學史上第一個創作的高潮。

雖然在謫戍路上寫下感嘆身世的《臨江仙》,但楊慎大部分時間是積極樂觀並有積極作為的,他足跡遍及雲南各地,交了很多朋友,也幫助了很多人。至今,雲南還流傳著他的故事,還有供奉他的祠堂,他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一起,為雲南人所深深崇拜,四時祭祀無缺。

1559年,一生顛沛流離的楊慎在雲南戍地去世,享年71歲。7年后,一心想求長生的嘉靖皇帝在60歲的時候死了。楊慎旋即得到平反,贈光祿寺少卿,謚“文憲”。

后人對楊慎給予高度評價,不僅僅因為他的才華,更因為他的人品,因為他對“義”和“利”關系的處理。陳寅恪評價說:“楊用修(注:楊慎字用修)為人,才高學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李贄在《續焚書》中更評價他說:“才學卓越,人品俊偉”,並與四川歷史上的唐李白、宋蘇軾並列稱為:“李謫仙、蘇坡仙、楊戍仙”。

一代鴻儒,高風亮節,如皎皎明月,高懸於歷史。

>>>點擊進入答題頁面

相關新聞


中紀委推薦明朝太卜寺卿何以尚:曾冒死救海瑞

中紀委推薦浙江海寧許汝霖:告老還鄉時不忘把舊鋪蓋運回家

中紀委推薦河北南皮張之洞:一輩子清廉 借銀子買房子

中紀委推薦王陽明家規:一介書生卻立下赫赫軍功

【一周反腐】黑龍江省級干部蓋如垠被查|郭有明被判15年

高清組圖:8張漫畫讀懂《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准則》

一周:教育部通報3高校違紀案|雲南原副省長沈培平被判12年

孫清雲被免省級領導職務 十八大后哪些高官被斷崖式處分?

中紀委24小時內連打京滬“兩虎” 各省份均有省級官員落馬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醒、李源)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