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紀委推薦“四知先生”楊震:暮夜卻金 清白傳家

2015年09月23日08: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編者按:近日,中央紀委網站“中國傳統中的家規”專欄推薦了陝西省潼關楊震。據專欄介紹,楊震是東漢時期名臣,也是我國古代清官的典型代表。他幼通經史,博覽群書﹔中年從教,有弟子三千,多成棟梁之材,人稱“關西夫子”、“關西孔子”﹔五十歲入仕途,官至太尉。楊震一生剛正不阿,勤勉清廉。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楊震因“暮夜卻金”的高風亮節,被濃墨重彩地載入了史冊。

潼關楊震廉政教育基地大門

楊震其人

 楊震(?——124),字伯起,東漢弘農郡(今陝西省潼關縣安樂鎮水峪口楊坡村)人,他通曉經籍、博覽群書,三十年間,他不分貧富、因材施教,培育出了近三千名弟子被眾儒生稱贊為:"關西孔子楊伯起。"他教了幾十年的書,州郡長官聘請他去做官,他都沒有應允。人們都說他年紀老了,想出來做官也遲了,而楊震卻更安心他的教書生活。大將軍鄧騭聽說后就召請他做官,那時楊震已經五十多歲了。屢次升遷,升到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在他調任東萊太守路經昌邑時,昌邑令王密為答謝楊震知遇推薦之恩,深夜以10斤黃金相送。楊震不受,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謂無知!”“四知拒金”的故事從此千古流傳,后人稱其為“楊四知”、“四知太守”、“四知先生”。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典故中,楊震“四知先生”的美名不但沒有淹沒於時間長河的波浪裡,還為不同時代的人所推崇和敬仰。就像先生故裡那偌大的一池荷花,雖歷經寒冬、埋根淤泥,但都會在每一個初夏,給人們一片碧綠,一個婉然的微笑。

楊氏家族簡介

楊震治家嚴謹,以“清白吏子孫”作為家訓嚴格要求后人。楊震一生為官清廉,從來不肯私下接見任何人,就是家裡的人,也不准他們詢問他的公事。他后來官至太尉,除了應得的薪餉,所有的收入,一律歸公。出門的時候,堅持步行或用自己的交通工具,不乘坐公家給他准備的車子。楊震正是以自己的言行作則,教育子孫們要“節衣縮食,省吃簡用”。有人見他這樣清廉,做了朝裡的大官,家裡還是那樣的清苦,就勸他購置些產業。楊震卻說:“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翻閱楊震后裔的人生軌跡,他的子孫們深受做“清白吏”的家風影響,個個都博學而清廉。他的五個兒子都以“清白吏”而譽滿天下,特別是楊震的三子楊秉自律極嚴,尤以“三不惑”即不飲酒、不貪財、不近色而聞名於世,人們贊其為“淳白”。據《后漢書·楊震列傳》記載: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代代“能守家風,為世所貴”。

楊秉之子楊賜,官至司徒、司空、太尉,同樣具有楊震清正廉潔、慷慨激昂、無私無畏的氣概。《后漢書·楊震列傳》中載有楊賜的奏章。在文中他彈劾貪官,鋒芒畢露。楊賜從政前,“退居隱約,教授門徒,不答州郡禮命”,從政后“切諫忤旨”,人生軌跡和人格追求都繼承了楊氏祖上做“清白吏”的家風。楊賜之子楊彪,亦官至太尉。公元179年,楊彪時任京兆尹,毅然決然地處死了宦官黃門令王甫。公元189年,相國董卓想遷都關中,百官無敢反對者,司徒楊彪挺身而出,唇槍舌劍,董卓臉色大變,隨后楊彪便被董卓上奏免官。楊奇是楊震長門曾孫,“少有大志,不以家勢為名,與英才俊杰為友,不和豪強富貴者來往”,又精通經學,“才情聰明敏銳,門徒常有二百人”,漢靈帝時為侍中。他不獻媚求榮,敢於直言,漢靈帝曾說他:“你脖項硬直,不低頭屈項,真正是楊震的子孫,死了后一定也會把大鳥招到你的墓前。”

清白家風代代傳

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其“清白吏子孫”的家規,也成為楊氏家族代代相傳的家風,不僅影響著楊震的后人,也對整個楊氏家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楊姓后裔活躍在中華民族的舞台上,其文韜武略,載入史冊者,歷代不乏其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大師楊時,一生官顯名揚,但他非常廉潔,奉法愛民,“不枉費公家一錢”。他一生沒買過一畝地,沒蓋過一間好房子。南宋愛國詩人楊萬裡,也是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他退休回鄉后,家裡隻有父親留下的一棟老屋,僅可遮風避雨。宋寧宗看后非常欽佩,稱他為“當今廉吏”。楊士奇,曾輔佐明朝四位皇帝,可謂官高權重,可他從來不謀私利。他雖在京為相幾十年,但他的妻子卻一直在老家以農耕為生。北宋抗遼名將楊業也是楊震的后裔,以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將,精忠報國,滿門忠烈,個個都是清明正直的英雄。

楊震故裡潼關牌樓

楊氏后人都以“清白傳家”、“四知家風”作為祖訓,制定懸挂了形式多樣,內容相近的家規家訓。以楊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海內外各地。如浙江、福建、廣東、河南、重慶,甚至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都有楊氏后人為紀念楊震所建的祠堂,楊震精神早已超越了國界。

一千九百年后的今天,雖然歷史和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楊震為后人留下的“清白家風”,依然散發著無窮的魅力。波瀾壯闊的偉大變革時代,期待著中華民族的高尚道德情操的傳承和弘揚,也呼喚這古老的“清白家風”的發揚光大,使之代代相傳。

楊震家風家訓

尚學篇

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於太常桓郁,明經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

——摘自《后漢書·楊震列傳》

【釋義】

楊震從少年起就特別聰明好學。他拜桓郁為師,深鑽細研《歐陽尚書》。在桓郁的教授下,他通曉經傳,博覽群書,對各種學問無不探根究底。所以,當時人們就稱楊震為“關西孔子楊伯起(后人亦稱其為‘關西夫子’)”。

清廉篇

(楊震)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摘自《后漢書·楊震列傳》

【釋義】

楊震在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路經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時,昌邑縣令王密,是他在任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起來的官員,聽說楊震途經本地,為了報答楊震的恩情,特備黃金十斤,於白天謁見后,又乘深夜無人之機,將黃金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批評說:“我和你是故交,關系比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為人,而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這是為什麼呢?”王密說:“現在深夜無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無人知道呢!”受到譴責后,王密十分慚愧,隻好作罷。

治家篇

(楊震)后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摘自《后漢書·楊震列傳》

【釋義】

楊震為官,從不謀取私利。在任涿郡(今河北省涿縣)太守期間,品性公正廉潔,不接受私事請托。他的子孫們與平民百姓一樣,素菜為食,徒步往來,不乘馬車,生活十分簡朴。親朋好友勸他為子孫后代置辦些產業,楊震堅決不肯,他說:“讓后世人都稱子孫為‘清白吏’,這樣留給他們的遺產,難道不豐厚嗎!”

正直篇

帝舅大鴻臚耿寶薦中常侍李閏兄於震,震不從。寶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國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寶唯傳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書敕。”遂拒不許,寶大恨而去。皇后兄執金吾閻顯亦薦所親厚於震,震又不從。

——摘自《后漢書·楊震列傳》

【釋義】

漢安帝的舅父、官居大鴻臚的耿寶向楊震推薦中常侍李閏的哥哥,他沒有聽從。耿寶就親自前去拜訪楊震說:“李常侍是皇上重用的人,想讓你征召他的哥哥做官,我只是傳達皇上的意思罷了。”楊震說:“如果皇上想讓三府征召,那麼應有尚書的文書。”於是拒不答應,耿寶忿然而離去。閻顯是皇后的哥哥,官居執金吾,也向楊震推薦親友入朝為官,楊震又沒有答應。

明志篇

(楊震說)“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惡嬖女傾亂而不能禁,何面目復見日月!身死之日,以雜木為棺,布單被裁足蓋形,勿歸塚次,忽設祭祠。”

——摘自《后漢書·楊震列傳》

【釋義】

(楊震說)“死是士人尋常本分之事。我承蒙皇上厚愛,身居高位,憎恨奸臣狡猾而不能懲處,厭惡后宮作亂而不能禁止,有何面目再見日月!我死以后,用雜木做棺材,以粗布做壽衣蓋住身體,不要埋葬在祖墳,不要設祠祭祀。”

楊震廉政教育基地四知堂外景

●專家觀點

袁義達:楊震開創了“清白傳家”的家風

弘農楊氏的先祖楊震,以清廉正直的品德開創了楊姓“清白傳家”的家風。在他的影響下,其子孫也繼承了這一性格和品質。其曾孫楊奇在漢靈帝時當侍中官,照樣不肯隨便奉承靈帝,漢靈帝感嘆又贊賞地說:“卿強項,真楊震子孫,死后必復致大鳥矣”。楊震的為官品德和治家理念,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永遠值得世人學習。

(中國科學院姓氏群體遺傳學專家,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袁義達)

楊汝生:一堂留正氣 “四知”仰高風

楊震是東漢時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一生光明磊落,胸懷坦蕩,公道正直,廉潔奉公,為教兢兢業業,做人實實在在,當官清清白白。

楊震雖然生於潼關,葬於潼關,但他的“四知”清廉精神卻名揚海內外﹔其清白家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楊氏族人和華夏兒女。

一堂留正氣,“四知”仰高風。楊震在廉潔自律的同時,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影響著家裡的每一個人。他不肯為子孫置辦產業,而要以“清白”傳家,讓后代成為“清白吏”。在楊震的直接要求和影響下,其子孫為官清廉,楊震家族成為“東京名族”。世代楊氏后裔也以楊震為榜樣,以“清白傳家”作為家規祖訓不斷傳承。

楊震“四知遺風”對楊氏族人影響深遠。特別是以楊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作為傳承楊震精神的物質載體,遍布各地,對楊氏子孫產生了普遍影響。他們繼承弘農祖德,恪守“四知”家風,用“四知堂”這一堂號來紀念一身正氣、清正廉潔的先祖楊震,並嚴守家訓,自勉自勵,做到清正廉潔。楊震廉政精神對楊姓族人和楊氏文化產生如此恆久而深遠的影響,這在中華姓氏文明中是罕見的。

“四知遺訓家聲遠,三相流芳世澤長”。今天,我們提倡和學習楊震家風,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楊震清白家風將永遠為人們所頌揚。

(人民日報高級編輯 楊汝生)

李建華:清白家風就是給子孫最好的遺產

楊震是東漢時期的著名文臣,他一生經歷了東漢政權由中興到逐漸衰落的過程。面對國家日益陷入奸臣當道、政治腐敗的深淵,他力主改革,切諫除弊,勇斗邪惡,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氣節。

楊震為官,從不謀取私利,也不因私事求人、請人、托人,請客送禮。他的子孫們與平民百姓一樣,生活十分簡朴。有人讓他為子孫后代置辦產業、購置田產,楊震卻始終認為保持清白廉潔的形象和節操,並以此傳於后世子孫,就是給他們留下的最好的遺產和禮物。

(潼關縣楊震研究會會長 李建華)

梁建邦:良好家風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楊震“名經博覽,無不窮究”,嚴於律己,忠君愛國,為官清正廉潔,疾惡如仇,不畏權貴,敢於擔當,並以做“清白吏”要求子孫,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一個封建官吏的高風亮節。

其子孫繼承了楊震的正直品行,從而形成了以安貧樂道、好學博覽、剛直清廉,愛國有為等為主要內容的楊震家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楊氏后裔和中華兒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

“四知遺訓家聲遠,三相流芳世澤長”。這說明良好家風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后代在家庭生活中繼承先祖的優良品德和傳統起著積極而有效的約束和激勵作用。

(渭南師范學院教授 梁建邦)

相關新聞


獨家:中央決定免去張育軍領導職務(圖)

中央首輪巡視整改陸續公布 各家"清單"哪些看點值得關注?

今年前8月22名省部級干部被查處 三大特點值得關注(表)

一周反腐:最高法副院長奚曉明被免|武鋼集團原董事長被查

中紀委推薦中華“宰相村”:先后出過宰相、大將軍各59人

人情往來新“變種”——探析花樣百出的“節日腐敗”

警惕!中秋高價禮盒“卷土重來” 敲響反腐警鐘

認清政治上的“兩面人”:貪官AB面的八個特征

中紀委推薦“天下第一村”:張谷英后裔無一名貪官

中紀委揭密9個巡視故事:有人藐視巡視 約談時拍桌子說狠話

聚焦近期落馬官員所涉問題:無視規矩 對抗審查 對黨不忠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李源)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